“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6月24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昌德村“红军文化”广场上,身着盛装的村民们正在为前来研学旅游的学员游客排练红歌合唱节目。
昌德村位于黑水县城西北部,是阿坝州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在黑水县党委政府的科学规划下,昌德村充分发挥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探索出了一条“红色+绿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时间回到2008年前,此时的昌德还是一个高半山贫困村,村里的环境脏乱差,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活。
“我童年时代,村里很多家庭还过着靠借粮糊口的生活,受地理环境影响,原始的耕作根本无法保障村民的基本生计。”昌德村党支部书记罗让说,为了改变现状,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低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就在村民们苦苦思索发展出路时,昌德村迎来了重生的转机。
2008年以后受灾后重建、农牧民住房条件改善、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的惠及让昌德村从高半山搬迁至了河坝区域,村里的人居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到村里计划着昌德未来的发展,此时已经在外务工十余年的罗让也回到村里,并当选了村支部书记。
“当时我回乡后,脑子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要尽快突破发展的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找到一条符合我们村实际情况的路子。”罗让说,通过村民大会的商讨和考察学习,他和村干部们意识到昌德村作为红军长征在黑水的重要节点,既是翻越雪山的中转站,又是熬盐筹粮的始发地,如此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昌德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另外昌德村地处奶子沟彩林公园景区核心段,也是发展观光旅游的一大优势。
2017年,在黑水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昌德村立足“红色昌德”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先后建成红军文化广场、红色教育基地,并成功申报“长征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同时还成立了红色昌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组织引导村民为学员和游客提供标准、规范的餐饮住宿服务,形成了“红色+民宿”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如今的昌德村民已经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致富增收。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里就能挣到钱,这样我不仅能照顾到家人,而且每月的收入也很可观。”已脱贫户三朗若玛说,她不仅在合作社担任会计一职,同时又在经营民宿,在她看来现在的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据了解,2017年以来,昌德村累计接待长征干部学院406个培训班16750余人,实现收入181万余元;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收入161万元;直接带动60余人在村就业。随着来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曾经在村里不起眼的农副产品也成为了备受游客青睐的香饽饽,村民们自家养的猪、种的菜、挖的药材、采的野生菌在村里就能全部销掉。
“我觉得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特别优美,而且红色文化底蕴也十分浓厚,特别是红军广场上的雕塑、石刻、墙绘,再现当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场景,这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来自成都的郑先生说,等进入秋天彩林红了后,他还会带上家人一起来感受昌德的魅力。
通过近五年的摸索,昌德村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优化配套措施、创新发展思路,抓住管理、分配、营销、运作四个关键,成功创造出了“三合(合作经营、合计收入、合力营销)二分(餐饮分组、住宿分户)一统(统一标准)”的新发展模式。因为旅游扶贫带动作用明显,2017年,昌德村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现在昌德村的旅游产业正在快速向标准化、正规化迈进,随着接待水平地提高,近年来村旅游的游客和学员也发生了井喷式的增长,村美了、村好了、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我们曾经贫困的面貌一去不复返了。”罗让激动地说。
据了解,昌德村下一步将在“红色昌德”的基础上增加“七彩甲足”的定位,让红色文化游与绿色生态游相互融合交织,让生态文明为红色旅游提供重要的环境载体,也为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提供极好的素材,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王永杰 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