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理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理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理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深化扶贫改革、强化帮扶举措、创新扶贫模式,探索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取得了一系列脱贫攻坚实效,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阶段。
这几年来,理县的脱贫之路并不容易,2014年确定全县36个村1185户4416人还处于脱贫线以下,63%的贫困人口分布在36个贫困村,37%分布在45个非贫困村,贫困面广点多程度深,既有“插花式”贫困,又有连沟连片贫困,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每个理县人都付出了自己的汗水,每个乡镇、部门都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才让理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改善民生,实现脱贫奔康“有温度”
理县针对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48亿元,落实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涵盖路、水、电、田等惠及群众的民生项目。全县73个村(社区)全面实现通信达标;改造提升和维修整治公路51条570余公里;提升改造2.16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达标100%;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堤防7.26公里,新增治理河段2.71公里,惠及群众5906人;各建成新居787户、易地扶贫搬迁24户、避险搬迁78户。通过脱贫攻坚,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针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现状,理县全面落实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惠民政策,贫困群众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贫困代际传递得到全面阻断,投入教育扶贫专项资金7140万元,配套完善学校办学条件,落实各类助学政策,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46人,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102人次,145名学生享受新生大学生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补助,招收“9+3”学生399名、中职校学生374名,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368.2万元,救助3092人次。率先推行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实验区”落户理县,2019年高考实现了本地就读学生近十年硬上本科线零的突破。
因病致贫返贫得到全面遏制,投入健康扶贫专项资金72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条件,11个乡镇卫生院、63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开展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整合西部战区总医院、遂宁、东阳永康等医疗资源,构建“医共体”;通过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基金兜底等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全县累计拨付卫生扶贫救助资金323万元,受益3098人次。
政策红利得到全面释放,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性补助,按时足额精准发放集体公益林补助、退耕还林补贴、农业综合三项补贴、草原奖补资金,实现农村群众年人均增收400余元;推广农产品自然灾害和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推广大白菜、甜樱桃等大宗产品保险,农险总保费收入达1189.78万元。
多元增收,实现脱贫奔康“有质效”
理县始终把发展产业、解决就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牧民群众收入从2014年的7624元增长至2020年的15620元,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 2177元增长至13592元,增长了6倍多。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做好生态农业文章,抢抓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契机,建成甜樱桃、青红脆李、红富士苹果、优质核桃等特色水(干)果基地2.6万亩、大白菜等蔬菜基地3万亩;培育特色水果示范村50个、特色蔬菜示范村31个、畜禽养殖大户66个;争创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8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稳岗就业促动助民增收。把解决就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有效渠道,实现全县劳务转移输出总数7684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07人,培训劳动力295人;组织安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104名;托底安置公益性岗位1101人次;培育扶持壮大向巴堂、喜悦绣庄等专合组织358个,吸纳949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助民增收。把“生态造林合作社+贫困户”的生态治理模式落到实处,延伸拓展“生态造林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模式,以开发公益岗位、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林种植等方式,构建生态管护与脱贫奔康双赢格局。建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3个,带动贫困群众167人;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全覆盖选(续)聘,选聘各类生态管护员1036人。
全域旅游带动助民增收。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群众长远奔康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温泉康养型、冰雪娱乐型、特色民宿型三大优势旅游集群,深化“旅游+产业联动”,大力实施“后备箱”工程,将原生态的野生菌类、本地腊肉、农土特产品等提档升级为可带走的旅游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县有涉旅接待户1147家,接待床位2.6万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
电商微商联动助农增收。以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发展农业电商主体“微商”。依托阳光绿源、通吃小站等电商平台为载体,全县入驻电商服务企业及个人27家;孵化企业网商58个、个人网商320个;带动网络创业就业478人,扶贫带动221人;服务贫困户9251人次,帮助贫困户实现农特产品销售598.53万元。
集体经济辐射撬动助农增收。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建立股权量化机制、土地流转入股等措施,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等资源,租赁贫困户闲置房屋开发民宿旅游,扶持带动贫困户获取稳定收益。发放产业扶持基金209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主攻主业越发蓬勃发展。
感恩奋进,实现脱贫奔康“有动力”
在激发调动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方面,理县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健全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紧紧依靠群众,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注重正向激励,深入开展法检两长送法下乡、巡回法庭进村寨等主题活动100多场次;建成农民夜校36所、文化阵地81个、设立53支道德评判团、党员评议团;深入推进“四好村”和最美理县人的评比评树,全县共评选中国好人1名、四川好人5名、感动阿坝年度人物1名,评选出理县最美村寨21个,最美理县人55名,先后在县乡村三个层面表彰各类先进集体163个、个人580名。甘堡乡熊耳村罗全香自立自强,为三个智力残疾儿子撑起一片天等故事在全县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身边典型的正向引导让“孝、善、和、俭、勤”蔚然成风。
注重反面警示,鲜明扶贫不扶懒的社会导向,明确好吃懒做、等钱要物等“歇帮”标准,批评教育12户38人,歇帮2户5人,更多群众实现了“等着扶”到“主动干”的转变。
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突出抓实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等重点环节整治,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藏羌儿女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得到全面激发,贫困群众活得更有底气和尊严。理县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法治示范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下一步,理县乡村振兴局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立足新职责、担当新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顺势而上、接续奋斗,做到忠诚、为民、担当、团结、干事,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创理县乡村振兴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理县融媒体中心 谭红 刘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