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汶川10余万人共享生态“红利”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3 16:12:13 编辑:刘映红 点击:
汶川县牢固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紧扣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坚持生态资源、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建设职能“三个全覆盖”,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同向同行,生态扶贫机制不断创新、产业脱贫基础进一步稳定、保障机制持续完善的汶川生态扶贫新路越走越宽。
加强建设,生态基础不断夯实
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根据全县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封山育林2.3万亩、人工造林9.2万亩、人工点撒播3.3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
着力抓好生态保护,划定林地、湿地、草地和珍稀物种红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建设阵地,有效管护国有林147.2万亩、集体林92.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地6.28万亩。深入开展身边增绿,着力推进县城、集镇、村庄“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城区绿化景观改造、城区边坡生态绿化、映汶高速汶川出入口绿化、绿色长廊等工程。推进城区见缝插绿、多彩通道、农村绿化等建设,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投入资金9922万元推进岷江流域水生态保护,持续巩固干旱河谷生态综合治理成果。
加快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建设,完成造林1万余亩、建设绿道40公里,特色竹景观带初步建成。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85%、森林蓄积达1147万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18%以上。2019年,全县实现林业产业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764元。
绿色发展,生态产业持续壮大
科学制定生态产业扶贫规划,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整合、工程推动、社会参与等措施,采取“集体组织+农户+基地”“专合社+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全县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20余万亩。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果林产业、特色种养业、生态康养旅游等生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拓宽增收渠道。
结合县域南低北高、南湿北旱、气候多样的特点,调优农业产业布局。在南部,加快枫香树、笋用竹、商品用材林、林下中药材、优质茶等万亩产业基地建设,种植枫香树0.86万亩、三木药材3.3万亩、林下中药材2.1万亩、方竹笋2万亩、猕猴桃3万亩、茶叶1万亩。在北部,加快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为主的“汶川三宝”特色水干果基地建设,种植甜樱桃面积达2.7万亩、核桃6.8万亩、青红脆李1.6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复种指数)。
2019年,全县特色小水果面积达7.3万亩,实现总产值7.305亿元。“汶川三宝”已经成为县域北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依托南生态北阳光的自然优势发展康养产业,积极探索实践传统农业与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南部主要发展以生态养生、避暑度假为主的康养产业,北部主要发展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主的康养产业。目前,全县发展规模以上旅游龙头企业15家,建设绵虒寒水驿、映秀栖溪山景、水磨半山里等10个特色民宿、乡村酒店168家。2019年共接待游客627.78万人次,实现乡村康养旅游综合收入28.73亿元。
创新机制,生态收入有效拓展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培育林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扶贫攻坚造林绿化专业合作社精准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入社,做到社员稳定在20人以上、具备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60%以上,实现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的双赢。积极探索多部门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的联动机制,鼓励林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土地入股、流转、租赁等形式,大力发展立体林业、特色林业和森林观光旅游业,实现造林合作社由单一造林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县流转林地4.5万亩,发展以绿源山葵、寿江猕猴桃为代表的林业专合社79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着力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奖补等林业扶持政策,2019年兑付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1475.57万元,退牧还草奖补资金377.25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08.6万元,将政策补助及时转化为群众收入。
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帮扶力度,按照“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开发生态管护员、草原管护员、河道管护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让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保证一户一人就业,确保贫困家庭持续、稳定脱贫,切实巩固脱贫成效。2020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依法选聘生态公益性岗位609人,其中,生态护林员487名、河道管护员68名、草原管护员54名,实现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10000元。
在实施生态项目建设,安排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草原生态保护等补助资金时,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让更多贫困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目前,全县参与退耕还林、集体公益林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等生态扶贫项目建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94户、4073名贫困群众。( 杨光富 苏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