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飞27年“焊铸”工匠精神:欲成匠 先做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2 18:19:14编辑:刘映红
27年焊接生涯,每天要用掉30到40公斤的焊丝,从业以来用掉的焊丝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周,参与建设的工程遍布大江南北……从门外汉到“金牌焊接师”,一路走来,中建钢构四川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梁飞向我们展示了专注与勤奋的力量。
勤奋拼搏 从门外汉到专业能手
1971年,梁飞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也是中建的一名车间工人,子承父业的他在走出校门后,在1993年来到了中建,分配成了一名焊工。
从未接触焊工作业的梁飞,在初入职时是当之无愧的门外汉。在进厂的第一天,他的师傅便给他上了一课。师傅向梁飞展示一把已经烧坏的气割枪,告诉他,如果焊工操作不当,损坏工具事小,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事大。同时告诫他,在焊接任何一项工作时,需细致并全力以赴,“不要有一天因为没做好分内工作,而担心工程出问题而做噩梦。”在师傅的反复强调下,梁飞一直都将焊接基本功作为传习的重中之重。
于是,入职伊始,梁飞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拿起焊枪练习,等别人上班时,他已经练习了一个多小时。别人为了省力气大多选择坐着焊,而他却总是站着或者蹲着,只因为这样能够让他在操作的时候更加灵活。
在他看来,焊接工作说起来简单,实际情况却比培训室中更加复杂,除了勤于请教老师傅的经验外,唯有苦练才是通往熟练的捷径。
从事焊接工作,说不苦不累自然是骗人的。尤其在夏天,焊接工程周围的温度很高,火花四溅,脚下的钢板烫的几乎站不住脚。“我只是一名技工,给我办公室我也坐不住。这一辈子只干焊接一件事,一定要做到踏实、敬业。”也正是凭借不服输的工匠精神,这个朴实稳重的汉子从一个焊接“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专业能手”并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奖。
迎难而上 攻克技术难题
从业27载,从南到北,许多城市的典型建筑,都留下了梁飞的身影:中国单体钢结构用量最大的建筑——中央电视台新台址、西部最大航空枢纽——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中西部最大的博览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都镌刻着梁飞经手的焊缝。
职业生涯中,梁飞非常自豪的工作经历还是在2006年的香港第一高楼环球贸易广场项目时。由于香港投资方在项目中使用的是韩国的钢板材料,当时的工人都从未接触过这种材料,因此在超厚板焊接上屡次出现返工问题,而返工仅有一次机会。如若返修两次,就会导致材料变脆,金相组织颗粒变大,可能产生钢板材料脆断的后果。但如果连一次返工的机会都没有,焊接的钢构件就会报废,公司将损失惨重。“当时在接到公司调令去的时候,我心中就一个想法:一定要把它做好,不要让别人看我们笑话!”到达项目地后,梁飞随即带着同事们集思广益,通过查找书籍结合师傅传授的经验,成功攻克制作厚板焊接的返工难题,各项指标都符合工艺设计要求,让当时的日本监理刮目相看,“中国人还是不笨,不是说我们做不好,只是在技术成熟的时候要走一点弯路,我们是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除此之外,梁飞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数篇专业论文。累计为企业贡献了专利3项,技术革新8项,减本增效达400万余元,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
“作为一个新时代焊工遇到难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一定要迎难而上。”梁飞参与了二十多个地标性建筑的建设,20余个参与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荣获了全国优秀焊工、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殊荣。
新时代焊工精神 燃烧自己,连接四方  
作为一名行业老师傅,如今的梁飞除了扎根在一线岗位,培养新生代焊接工人也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5年“梁飞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经成都市政府授牌成立,他本着发扬“传帮带”精神,不遗余力传授焊接技艺培养了600余人,其所在的焊接班组还荣获了2017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锋号”。
在培养徒弟的过程中,梁飞会向他们传授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焊接这门技术很苦、很累,所以第一堂课就要教他们沉下心来。”撩开自己的衣袖,焊接造成的烫伤历历在目,同时,梁飞认为,做好焊接作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必不可少。“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今,梁飞参与建设的工程遍布大江南北,回顾初心,他谈到了曾参与的第一项大型工程——湖北汉川电厂,当时电厂建成后,发电容量支撑了整个江汉平原的照明电力,当地整个农村都不会停电了。“那时自己虽然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但是觉得自己就像蜡烛一般,燃烧我自己,照亮其他。”梁飞认为新时代焊工也应如蜡烛一般:“焊条把自己燃烧了、熔掉了,贡献自己,连接四方。”
匠心难育,贵在坚持,谈及对新一代焊工应该具备的素质,梁飞如诉是:“就像我师傅告诉我的那样,既选择了焊工这一行,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做出来的产品能让自己、让他人安心。”(谢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