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张渠伟:贡献健康、智慧和热血换来13万人脱贫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2 17:49:00编辑:刘婷婷
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公益微电影《光明之路》6月20日正式开机。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邓达伟在贫困村村道和移民解困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中,带病夜以继日的工作,连儿子的婚礼都未能参加,最后在公路建成之日,自己双目失明被送往医院。正是他这种忘我的牺牲,给村民们带来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光明之路。本片着力反映了以扶贫开发局党员领导干部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员,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致富奔康的光辉事迹。据了解,该片取材于渠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张渠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事迹。
渠县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县。穷,曾是渠县的代名词,这个四川省排名第二的平困县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稀饭县”!2014年3月,张渠伟赴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初来乍到,他第一时间翻出了县里的贫困资料,143802!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张渠伟吓了一跳。只有10多名工作人员,怎么脱贫?成了张渠伟成天思考的问题。“现在看来,是熬出来的,每天每夜不停地熬。”张渠伟说。
贫困户口中“帐篷局长” 妻子口中的沙发“局长”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16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张渠伟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始终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铮铮誓言,总结出“九比九看”“铁军扶贫”“扶贫车间”“六个一社会扶贫”等扶贫模式。
“他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下乡核实信息,回来晚上在办公室加班,不到凌晨2点过,几乎不会休息。” 张渠伟的同事彭丽感慨到。这些年,渠县光是需要处理的统计数据就有上百万条,为了鼓励大家,张渠伟并没有自己回家,而是和同事们一起工作,“我知道累,但是责任在身,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
6点起床下乡,晚上10点从乡下回来这成了张渠伟工作的常态。司机蒋晓健介绍,只要下乡,都没有回来的确切时间,有时到渠县偏远的农家,驱车100多公里,太远了不能回家,只能带帐篷,“晚上就住在帐篷里。”很多贫困户亲切的称他“帐篷”局长。
大山之中道路难行,张渠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风雨里在山间奔波一天,回到县城的他并没有回家,而是一头扎进办公室处理白天的资料,处理资料晚了,他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猫”一晚,妻子略带不满的称他为“沙发局长”。
贫困人口下降13万 自己却患上青光眼耳石症
全县的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143802人,下降到2018年的6013人。这13万人的脱贫是张渠伟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换来的。长年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耳石症”“青光眼”,重度眩晕,几致失明。
“视力左眼降至0.04,右眼降至0.6。立即办理住院手续,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很快作出诊断。“没时间住院啊,能不能利用药物保守治疗?”张渠伟恳求医生多开点药,单位还有一大摊事要忙。“再拖下去就会面临失明的危险。”医生劝道。听到消息的家人也求他,张渠伟却笑着说:“瞎了再说嘛,等‘摘帽’任务完成之后就去手术。”
于是,张渠伟带着3个月的药回到了单位上。“一手拿眼药水,一手抓工作”,一晃到了该复查的日子。但工作一桩接一桩,实在走不开。他只能电话联系医院,让医生根据口述的症状帮忙寄回一批药来。
“宁愿眼睛失明,也要群众脱贫。”张渠伟并没有为身体的病痛而后悔,只是对自己的妻子有些内疚:“作为我的家属,嫁给扶贫人你就要有牺牲的精神,对不起老婆,谢谢你。”
五年时间里帮助脱贫133610人;在他倡议下引进的各类扶贫资本12亿元;在他引导下,建成的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这是张渠伟的成绩单。
”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这是2019年2月18日张渠伟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的颁奖词。
对于自己“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心里想的更多的却是责任:“荣获这份荣誉将激励我更加扎实地工作、努力地拼搏,继续坚持办实事、做好事,确保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为渠县在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做出贡献。”(侯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