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竹之势,成都率先按下“成渝科创”快进键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17 14:15:00 编辑:肖婷源 点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核心动力。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逐渐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落到了实处。
4月13日,重庆科学城首次被定名为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4月20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提交审议。
另一边的成都更显雷厉风行: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人才新政“2.0版”同步推出。仅仅5天之后,成都又走出了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一步——举办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
成都以“加速跑”的节奏,率先按下了“成渝科创”的快进键,“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中国西部加快布局。
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顶级投资大咖对话成都“小巨人”
“云”,这个在当下被广泛运用的技术,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相对前沿的科技。近日,在成都举办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现场,就搭建了这么一个全新的“云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方式,让全国顶级投资大咖对话成都6家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这是成都落实此前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所走出的重要一步。

▲“云路演”活动现场,来源:四川在线
作为全国六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四川数字经济指数、数字消费力、大数据应用水平等指标排名全国前列,网络规模和服务能力稳居西部第一。成都更是成为行业“小巨人”的聚集地,他们用实力走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的成功之路。创新发展规划正在浮现,资本市场也将助力成都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快车道”。
先有超强科创基因
后有“科创板军团”破竹之势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有很多,但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其核心竞争力。”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如此评价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眼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饱含着对成渝两地迈向更高定位的期许。
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便是对“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深度贯彻和生动践行。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创新“家底”充沛。
科教资源丰富。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其中双一流高校2所,双一流学科高校8所。从城市间对比来看,成都有60余所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6;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的A类学科数27个,排名全国第7。
目前成都已经集聚了一些各类科学基础设施,如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9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等院校数量对比
知识产权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986件,同比增长17.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6件;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63.9%,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力度大。“十三五”以来,成都市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均实现较快增长。
科技人才资源日益丰富。截止2017年底成都市R&D人员达到13.5万人,主要分布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三大主体。
高新区发展态势良好。成都高新技术开放区自成立以来成绩卓越,已经成为成都城市封面、城市品牌。2018年,成都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877.8亿元,在成都所有区(市)县中排名第一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屡创新高。企业是创新的绝对主体,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8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了311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与武汉、南京等城市保持在同一水平。

▲成都高新区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以成都先导、秦川物联、盟升电子为代表的成都“科创板军团”已“连下三城”,位居西部第一。不仅如此,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正呈现出“发行一批、准备一批、在审一批、辅导一批”的良好局面。除前述三家企业外,苑东生物、极米科技、纵横自动化、智明达等4家企业已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材料,有近10家拟上科创板企业已辅导备案。
前有科教领域的强势基因,后有“科创板军团”的破竹之势,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成都的科创版图。
成都科学城规划高起点亮相
30年建成全球一流

▲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主会场
在6月3日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重磅推出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单从面积上看,就远超上海张江科学城、北京怀柔科学城、以及日本的筑波科学城。
再看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三步规划,起点就是“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学城”,而未来的目标则直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一流”。要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成都只给了自己30年。
科学城怎么建?

▲成都科学城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定位于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
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对于每一个功能模块,规划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位: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新经济活力区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天府国际生物城
天府国际生物城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集聚华为成都研究院、京东方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高标准的定位,基于成都早已凝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的几年里,成都已然将科技创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作出了斐然的成绩。促进农业、服务业、生物医药、能源、汽车、通信等产业不断优化,以及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软件、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民生质量不断提升。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以产业优化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民生质量……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任何一个科学城的发展定位。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北京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杭州硅谷钱塘中心等的建设均是遵循着这一法则,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亦是如此。
全国首个5G智慧交通在成都创新应用,标志着传统城市交通管理向5G天地一体化协同作战转型,成都率先走出了科技创新变革城市交通方式的新路子。
显然,科技创新是一切发展轨迹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限延伸,需要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
政策助力产业孵化
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剖析张江科学城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轨迹。加快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推进科研管理、科技奖励和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改革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立法研究,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法制保障……

▲张江科学城
广州同样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使得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强有力的支撑。将这片热土打造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政策的加码为其保驾护航。成都显然也深谙此道。
2019年,随着科创板启航,成都迅速作出反应,率先出台科创板上市扶持政策,正式印发《加快推进成都市企业科创板上市的扶持政策》,从开展直接融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降低税费成本、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培育孵化企业以及聚集高层次人才六个方面对成都市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予以扶持。根据政策,若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累计将获得1000万元的奖励。
今年的科技创新大会上,同步科学城规划的推出,还针对企业和人才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8条政策加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还发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从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人才激励、环境营造等方面推出18条创新举措,综合运用搭平台、给机会、给资助、建机制等措施,全力激发和释放高校、院所、企业、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成都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着眼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全局,打造立足成渝、赋能西部的创新发展动力源,成都出台了人才新政“2.0版”,以高水平人力资源协同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需,为城市厚植比较竞争优势。
率先启动改革,推动技术市场化。成都着力打通体制堵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国内开展技术经纪职称评定,让“躺在”高校院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更是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着力打通过程断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服务机构,鼓励高校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技术转移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校企双向联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围绕成都市“5+5+1”重点产业领域和66个产业功能区,制定印发了《2019年“校企双进”系列活动工作方案》,策划、组织开展了“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百校千企大对接”三大系列活动1149场(次),促进7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983项。

▲成都科技创新精神
成都这一系列的迅速响应,让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成都在科学创新领域做出的成绩,也让“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加快落地。
先行先试,这是新时代成都在全国区域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使然,是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使然,是成都做大做优做强内陆地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使然。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看见且相信,深植于城市的创新基因,让成都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成都正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载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这是历史的机遇。整个城市的细胞都在焕发朝气与活力,更多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优秀企业正在绽放光芒,工作和生活在成都的每一个你我,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杨红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