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深度贫困村捍红村里的“小满”日子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5-22 14:27:58 编辑:谢川霞 点击:
5月20日,小满。广元市朝天区深度贫困村——大滩镇捍红村贫困户赵全青一大早就接到订购土鸡的电话,正准备骑摩托车送鸡上门。
在赵全青两层小楼右侧的林子里,200余只土鸡正撒着欢儿觅食;一旁的猪舍里,吃饱喝足的十多只小猪偎依在猪妈妈身边酣然入睡;房檐下,整齐摆放着的六只蜂箱周围,成群的蜜蜂在阳光下盘旋飞舞。鸡鸣声、猪鼾声、蜜蜂的嘤嘤嗡嗡声,交织出一曲捍红村群众的“小满”生活进行曲。
腰包越来越充实
前些日子,捍红村驻村第一书记梁现锦不慎扭伤了左膝盖,医生嘱咐他少走路,静养为上,但“不听话”的梁现锦并没有趁此机会哪怕是休息一天。
“这段时间正是香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间,家家户户都在备料、装袋、上架,停不下来,也不能停下来。”挪着一只腿,梁现锦的脚步不但没慢下来,反而更快了些。
脱贫攻坚以来,香菇产业作为捍红村的支柱产业,发展已呈一日千里之态势。从早期的零星种植,到2020年规模种植袋料香菇20万袋、椴木香菇4万椴,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万元、种植户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这中间,梁现锦倾注了太多心血。
住在半山腰上的贫困户邱方元,种植香菇已有12年历史,但却并没有阻挡住他2014年因两个孩子上学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脚步。究其原因,邱方元言语中多有心酸和苦涩,“2016年以前,村里没有一米硬化路,种植香菇的菌种和麦麸全靠人肩挑背扛,种植2000袋香菇所需的材料就要背10多次,全是上坡路,走不到50米就要歇气,壮劳力也要整整两天才背的完。”
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进驻,捍红村祖祖辈辈的企盼得以迅速变成现实。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如玉带一般,不仅串起了分散居住在大山上的捍红村群众,更给他们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出路。
随着日渐畅通的道路,邱方元家香菇的种植规模与日俱增:2015年,通村毛路打通;2016年,邱方元家便顺利摘掉了穷帽子;时至今日,邱方元年均种植香菇已达8000袋左右,年增收超过4万元。而对于头脑灵活、“生意经”娴熟的赵全青来说,年收入10万元早已不是梦想。
产业的从“量变”到“质变”,助推捍红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850元,跃至2019年的11129元,短短5年时间,翻了接近3倍,捍红村群众的腰包,肉眼可见的一天天充实了起来。
生活越来越“巴适”
走进63岁的贫困户潘登彩位于村主干道旁易地搬迁的新房时,他的老伴赵全秀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碌。洁净雪亮的白瓷灶台、摆放整齐有序的橱柜、一应俱全的厨用电器,以及氤氲的饭菜香气,构成了这个家庭平凡的幸福。
“2017年8月,易地搬迁的房子刚一修好,我们就举家搬了进来。”就着午饭时的两杯小酒,潘登彩打开了忆苦思甜的话匣子,他说,“以前的老房子,实在莫法再住人了。”
潘登彩的老房子,和捍红村许许多多群众原来的房子一样,在大山深处的密林里,四面土墙,狭窄潮湿,采光差,出行难。“原来到镇上买袋袋米,三四点就要起床,晚上回来还得摸半夜,两头不见天。”对比现在的新生活,潘登彩感叹不已,现在,家门口就能赶车,买东西直接送到院坝里,砖混结构的房子干燥温暖又敞亮……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巴适”的好日子!
脱贫攻坚,让生活越来越“巴适”,是捍红村群众的共同感受。
贫困户邱建元感到最“巴适”的,是直接流淌到家的自来水和畅通无阻的电视信号和网络信号。“以前我们山上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到山沟里挑水吃,一家五口人一天至少要用三担水,光挑水一天就得三四个小时。”“看电视都是用的那种‘小锅盖’接收信号,只有十几个频道,信号弱、受天气影响大,节目反正就没看‘撑展’过。”“村里没有基站,莫法打电话,有手机也是摆设。”
因为过过苦日子,现在倍感生活特别甜。行走在2019年已整村脱贫的捍红村,你会发现,这里的群众们自有一股精神气,知足、奋进、团结、感恩。
儿女能干、生活无忧、家庭幸福的69岁同步搬迁户赵义周,如今逢人就爱讲讲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村里来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还有不甘落后、自立自强的捍红村人……在他眼里,捍红村能突破重重大山的封锁,焕发新活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未来,捍红村的前景更加可期!(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