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康路上新气象 彝家学子上清华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4-10 16:02:54编辑:谢川霞

大湾村,凉山州德昌县最远的彝族村之一。即便如今修通了公路,从德昌县城到这里也至少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曾经的偏远落后可想而知。

近年来,大湾村也和众多贫困山区的村庄一样,在脱贫奔康的路上一点点蜕变新生——修通了致富路、盖起了好房子、发展起特色产业,退出了贫困序列,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然而,在乡亲们眼里,这一切都不能算真正“斩断了穷根”,迎来了“健康文明新生”。

直到2019年夏天,村里刘有最家的二小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只读过小学的大湾村3组组长邱阿窝才说出了一句极有文化的话:“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儿,说明咱村彻底摆脱了贫困,再也不可能穷了!”

乡亲们奔走相告、一致赞同。邱阿窝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咱们发展生产有干劲儿了不说,就连娃娃读书都有拼劲儿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咱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最正确的。没有这么多鼓励娃娃们读书、帮助我们送娃娃读书的好政策和好人,怎么可能有这样天大的好事儿发生在我们村?”

巨变引发小村思考

在德昌县的山林深处,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因为一潭清幽静美的湖水而得名——黑龙潭。黑龙潭虽美,县上也在此进行了初步的旅游开发,但因为山高路远,过去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人气,潭边的大湾村新村点,也就是该村三组所在地一直发展缓慢。

直到脱贫攻坚一声令下,犹如春雷炸响,大湾新村终于迎来巨变。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走进村来,帮助乡亲们对家园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首先,在新村点集中修房12户,功能提升改造24户,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户。之后,在有关部门进一步的配套建设下,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还修通了到县城的通村公路,并在新村点下方修建了景区停车场。2019年,全社种植烤烟面积912亩,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达12600元。全村已全面实现脱贫,这日子,在村民眼中,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与基础提升和产业发展同步的,还有文化发展和观念改变。随着脱贫攻坚成效的全面展现,乡亲们也逐渐从最初的欣喜和惊叹转变为总结和思考:同样是搞发展,为什么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就能够看得准问题、找得到关键、用得好方法、成效事半功倍? 过去,咱们都以为这里是穷沟沟,为啥驻村干部会说这里是香饽饽,还有人大老远跑来考察投资?......

很快,这些疑问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帮扶干部们有知识、有文化,看得更远、办法更多、本事更大!

小村里家家有“秀才”

于是,原本就有送孩子读书良好风气的大湾村新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零辍学”村。

“现在,我们是依靠帮扶干部们才走上了奔康路,以后,咱们得靠自己、靠我们的后人,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恩情!”邱阿窝话虽朴实,却道出了全村农民的心声。

然而,在经济收入刚有一点起色的偏远村寨,要将家里的孩子都送出去读书,并且还要尽量鼓励他们考高中、读大学,这显然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近年来,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时,村干部们通过宣传,在全村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新观念,要比就比哪家孩子读书厉害”的观念深入人心。

大湾村送孩子读书,并非仅靠认识到位、意志坚持,这一段路走过来,艰辛的付出必不可少。

沙家的男主人去世,只剩孤儿寡母,在刚考上中学的孩子即将辍学之际,是全村人伸出了援手。乡亲们一边鼓励孩子继续求学,一边帮助这个遭受打击的家庭解决各种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困难,拉扯着他们走出了困境。

刘有最家的3个儿子都到了读书年龄,但他们家正好面临生产致富的大好时机,需要足够的劳动力去种植烤烟和到森林里割松香。在送孩子读书和家庭增收之间,刘有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说:“到了读书的时候,就该好好读书,读书有出息了,就算是还回家种地,也一定比现在种出来的东西好、挣得多!”刘有最的决定不仅意味着孩子们能够用于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意味着自己将承担更沉重的家庭负担。然而庆幸地是,与他一样愿意为孩子们付出的,除了他和妻子,还有全村的父老乡亲,更有党和政府送来的助学金、两免一补等有力帮助,在大家眼里,哪家的孩子都是“咱们的孩子”,哪家有困难,都是“脱贫攻坚的事儿”!

全村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推动,换来了教育扶贫的喜人硕果。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才36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13名读书郎考上二本以上的就有13人,年轻人里面,最低学历都是高中以上,可谓家家都能出“秀才”。每当有客人来大湾村三组所在的新村点,最受乡亲们敬爱的老组长邱阿窝总会如数家珍地介绍一番——

“这家,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

“那家,小儿子刚考上公务员!”……

言语中满是骄傲。

秀才中考出个“清华生”

大湾村的孩子有出息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上大学,沙家的小子大学毕业后甚至还通过考核当上了飞行员,着实让这个小山村火了一把。不过,还有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2019年夏天,刘有最家的二儿子刘永成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一消息不仅在大湾村,甚至在黑龙滩镇都引发了热议。

清华大学,那可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是这个偏远彝家山寨的村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然而今天,自家的娃娃硬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去了。除了惊喜、自豪,更多的情绪凝聚为了“感恩”。是的,的确是感恩。孩子们感恩父母,父母感恩乡亲,乡亲们感恩党和政府。

回首来时路,刘永成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看到修路机械开进村庄时的欢喜。那时,自己为了求学每天要攀爬着走上2个小时的山路,苦不堪言时,政府帮助村里修通了公路,孩子们求学之路才走得更远。

刘永成还不会忘记,那些驻村干部们对照设计图进行产业规划、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烤烟生产、县上领导上门关心慰问的一幅幅画面,他从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求学之心更加坚定。

刘永成更不会忘记,当父母为送兄弟三人上学而背负巨大经济压力时,是驻村帮扶干部帮助他家发展起了烤烟种植,让父亲脸上的愁容一天天消散。尽管依然过得很苦,但依然靠着勤劳的双手换来了三个孩子的学业有成。他不止一次听到父亲感叹政策好、干部好、党和政府好,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也不会有自己安安心心地求学之路。

刘永成说,自己的感受,应该也代表了村里大部分年轻人的感受,“读书苦一时,不读书苦一世”的认知其实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群众响应!(凉山日报 张敏敏 吴启俊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