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不少成都家长也在问:成都会出台相关政策吗?其实,按照教育部要求,成都在2018年1月印发的《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提到“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检查教师布置的作业并签字。”
怎么布置作业? 成都早有明确“要求”
《意见》不仅明确“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还对作业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建立作业调研、调控及年级作业集体设计等制度。各学校要将作业量控制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明确作业研发、审核、总量控制等环节的责任人,积极推行精选分层等作业布置改革,建立分年级、分班各学科作业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统筹和公布制度。
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余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应控制在1.5小时以内。鼓励布置弹性作业、体育锻炼等。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应要求学生抄写所布置的作业项目。鼓励教师布置重在促进运用与学生自我体验的实践性作业。
如何保证落地? 成都建立责任制,打通举报渠道
政策的出台,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其“落地”。而关于“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成都则采取了完善督导监督体系,建立责任制度,同时打通举报渠道的方式。
首先校长作为“减负”工作第一责任人。成都要求各个学校要设立“减负”举报电话,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中。还要求加强市、区(市)县两级督查,将减负工作纳入义务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检查。
而责任落实到头的同时,对于问责制度成都也进行了明确:
如果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督促不力、问题突出的,由市教育局给予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负责人、扣减年度目标考核分数、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理,并限期整改。
如果学校违反规定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学校及校长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理,并限期整改。
如果个人违反规定的,由所在学校、单位或教育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或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张瑾 李宇欣)
记者走访
这些成都老师
这样布置作业
三年过去了,如今成都的老师们现在都是怎么在布置作业呢?
●川大附小教师贺婧:
布置作业会兼顾
难度、总量、方式和丰富性
川大附小教师贺婧表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作业完成的习惯还在养成中,而这个过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因此一般会请家长跟进监督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当然,这不同于“批改作业”,并不是要家长纠正孩子作业中的错误。
在家校共育中,贺婧也会布置一些“亲子作业”,但她强调一定要把握度,不能让其变成“家长作业”。例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她可能会布置以“整理”为主题的系列“亲子作业”:整理书包、整理鞋柜、整理书橱、整理房间……让孩子在和父母在共同的家庭劳动中,学会自理能力。
关于作业如何布置才更合理?贺婧说,她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一是会考虑作业难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轻松完成,稍稍滞后的孩子努努力也能完成为度;二会考虑作业总量,综合当天授课的学科多少来平衡;三会注意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如果每天都是抄抄写写,那孩子会索然无味,这就需要老师准备内涵丰富的导学单,促进孩子们创意完成作业;四会注意布置作业的方式要实时更新,让孩子们喜欢作业,在这些新奇的作业里体验成功的喜悦。
●少城小学教师罗方方:
避免“亲子作业”
变成“家长作业”
“我们班明确要求家长只需了解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书写是否工整,不用帮孩子检查对错,也不用批改。”少城小学教师罗方方表示,家长不去批改作业,老师才能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帮他们查漏补缺。
在“亲子作业”方面,罗方方表示,“亲子作业”肯定是有必要的。“比如我们班曾在父亲节时布置过一篇《有关爸爸的20个问题》的作业,请孩子们去询问爸爸,去了解爸爸的兴趣爱好、爱吃的菜,我觉得这就是‘亲子作业’,它既要求家长参与,但又是以孩子为主导。”
对于有老师布置的“亲子作业”最终可能变为“家长作业”,罗方方表示,只要老师布置的内容是在孩子主导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的,家长应该放平心态来参与。有时候“家长作业”的出现并不全是老师的责任,比如有的家长内心对孩子缺乏信任,总想出手相助。“所以我觉得,大家都不要忘了亲子作业的初衷,重的应该是亲子,而不是作业。老师应多考虑一下大部分孩子的水平,能否独立完成或完成大部分;家长也要学会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本心,少干涉,适当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专家
必须清晰界定
家和校的职责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该如何分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学生作业家长改”,实则是让家长成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学校、老师在解释这一做法时,将其称为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熊丙奇建议,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