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出现在了几个榜单上——
在仲量联行发布的《202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成都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此前,在Vogue Business in China发布的2020年《新时尚之都指数报告》,成都以9.3的总分位列榜首;再往前看,在“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中,成都再获第一,完成了“12连冠”;进博会上,第一太平戴维斯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零售20城》,成都稳居第四,中西部第一。
几个榜单,从时尚、零售、幸福等多个纬度刻画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构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表示,“十四五”期间,消费竞争能力的提升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点。”而从数据来看,自今年8月以来,成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3个月实现月度正增长,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对成都而言,消费复苏只是第一步,站在新起点上,塑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是未来五年的重要命题。
他们的选择
仲量联行在计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时,重点讨论了“城市繁荣度”,并指出“钱”和“人”是衡量城市繁荣度最直接的表现——“钱”流向哪儿,哪儿的经济就越强,市场就越具活力;“人”流向哪儿,哪儿的消费就越有潜力,城市发展更是无限可能。
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观察一座城市“钱”的流向。成都市商务局透露,10月份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5亿元,同比增长3.9%,更是在过去3个月实现月度正增长。
“人”的流向,其实重在考验城市的品牌价值。它不仅是指GDP、人口、房价等几个数字指标,更是旅游、消费、投资等要素的集聚,以此撬动优质资源要素的再分配。
在测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时,仲量联行选择的二级评价指标颇有指向:比如,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青年理想城排行等被纳入了消费者满意度,而城市全年优良天数、绿化覆盖率,以及三星及以上宾馆数量,都被用以计算一座城的吸引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曾表示,人气正在成都聚集,人流的中心,自然也是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以此衡量,成都已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成都针对“十四五”召开了多场问计座谈会,在会上反复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以企业评价和市民感受为政策制定的第一标尺。他们的感受,也将决定未来五年里,这座城市“钱”和“人”的流向。
城市的选择
在成都的城市打卡清单中,IFS楼上的熊猫、开在古寺旁的太古里都是必到之地。成都锦江区在仲量联行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指数研究》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静安区和北京朝阳区。
报告提到,中心城区是城市的商业名片,为所在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了核心能量。也就是说,中心城区发展的快慢,实则也反映了城市主动选择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报告指出,政策支持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推手。一个细节是,去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5年内要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随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城市均成立消费相关领导组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也同样积极发展近年来被广泛认为城市“赛点”的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其中,成都在今年1-11月总计落户了307家首店。
成都打造“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的行动则更显示出城市的创新探索,比如春熙路、交子公园两大世界级商圈的“双极核”,天府总部、武侯电商总部的“两总部”,以及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国际商贸城、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三高地”,从消费引领、运营控制功能和供应链集成三个层面再度整合成都商贸产业优势。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试点工作预计将很快启动。”王微日前透露,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部门也在考虑,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外,或将针对中型城市以及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发展,打造一些区域性的消费中心城市,“未来可能会为推进多层次的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国际化的考验与机遇
在王微看来,“十四五”期间,消费竞争能力的提升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点。”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的打造很重要。第一财经总经理陈思劼在接受专访时也表示,评价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要看城市的本身供给,即是否能有与全球市场同步的商品,同时,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尤为重要。
这考验着一座城市国际化的能力。包括了贸易规则的突破,产业全球化的分工参与度,国际供应链体系的引领,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高端融合。
比如,王微就强调国内市场不仅要服务于本地市场,更要吸引来自周边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消费者进入到消费市场,从而形成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用全球总部、设计中心等资源来塑造全球消费的集聚。
作为内陆城市,成都在近年来花了极大力气进行通道建设。除了中欧班列等铁路通道建设外,日前举行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与之不谋而合,成都更是首次提出要发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地位作用,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半径,构建引领区域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全面打响“成都服务”品牌。
此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除了过去占有天时地利的沿海城市外,著名经济学家姚景源相信,“成都这样的城市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