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企业市民需求感受作为“第一标尺”,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高质量编制成都“十四五”规划本报记者胡大田摄
“大的公园可能意味着切割交通动线,行人要经过很不方便。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需要考虑设置不同面积和功能的公园。”
——成都向上董事长曾敏红
“通过数字化促进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能力差距,‘十四五’时期成都要在数字消费上分一杯羹,需要从供应链上着力。”
——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徐震
“‘十四五’期间根据疾病流行的情况,由政府确定少数重点疫苗,探索多方共担的支付模式,一方面提高老百姓的接种率,另一方面减小疾病流行的防控压力。”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娴
“要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实现传统名校与新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和常态互动。”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吴明平
城市发展征程壮阔,落脚点却总在细微之处。企业如何评价城市的营商环境、市民对城市的生活品质有何感受,是宏观框架下的每一片砖瓦。12月2日,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代表座谈会召开,这是成都市针对“十四五”规划召开的第五场问计座谈会,也是最“接地气”的一场。
“要真正建立以企业需求和市民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政策制定规则”,成都在会上提出,把企业市民需求感受作为“第一标尺”。
会上,23位基层一线代表交流发言,他们中既有来自社区、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代表,也有来自教育、卫生、政法、文化战线的基层干部;既有“两代表一委员”,也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代表。
处在改革发展一线,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他们对城市发展有何感知和建议?会上的发言透露:城市建设、产业规划和民生福祉,都期盼回归以人为本的尺度。
城市形态由大规划落到小空间
“要精细化地设计、打造小尺度街区和人性化的微小空间,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的生态相得益彰,达到真正的人城境业的高度合一。”曾敏红是成都向上的董事长,也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她从微观角度一窥公园城市的建设,那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小尺度的绿地激活周边场景,塑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
“十三五”期间,成都开启公园城市建设,“一山连两翼”实现千年来的空间突破,是城市宏观形态的重塑。曾敏红认为,“十四五”时期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需要进入新阶段,从大规划落到小空间,聚焦持久化和精细化。
“大的公园可能意味着切割交通动线,行人要经过很不方便。”曾敏红建议,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需要考虑设置不同面积和功能的公园,使公园既能为生活产业场景所利用,又能够让人停留为消费场景使用,从而聚集人气、产生效益。尤其对于老城区的改造而言,这将激发旧街区的商业氛围和旅游氛围,目前在奎星楼街、镋钯街都有实践。
这一观点得到了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颿的赞同,他曾参与少城和猛追湾的有机更新项目。周颿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城市是人的结合体,中优区域应当满足在地居民需求的同时结合时尚文化,实现产业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把城市的封闭空间打开,实现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周颿建议,解开交通“囊肿”后,街区将因步行空间的丰富回归到烟火气、市井味。
“乡村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和低密度的建筑空间,可以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和盛家园集团董事长胡林表示,从全球大城市发展经验来看,越来越多的高端研发企业倾向于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低密度空间,来舒展人的天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硅谷、华为松山湖基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建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公园城市紧密结合,培育新动能,塑造新空间,牵引成都从城乡统筹加速迈向城乡融合。
产业规划将消费市场转化为消费动能
城市兴衰循环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
“十四五”时期,成都将面临定位之变,转入建设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迈向世界城市的新阶段。成都用怎样的产业支撑城市发展?企业的声音着眼于困境也着眼于突围。
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徐震表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平台和消费者带来红利,成都需要将互联网消费市场转化为消费动能。当前互联网平台已经成熟的B2C模式只占商贸体系中的前端收益,本土企业有机会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以B2B突破。
“去中间化、供应链集成化、运营集约化、产品集采化、产销数字化等方向的产业链深度协作已是大势所趋。”徐震认为,通过数字化促进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能力差距,“十四五”时期成都要在数字消费上分一杯羹,需要从供应链上着力。他建议,以成都为核心,梳理和汇总全省乃至西部地区产业优势生态,明确重点领域,以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汇聚和匹配为中心,重点规划服务全省各领域的数字化协同供应链体系,布局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服务要素,为培育和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谋篇布局。
这一建议,与上月召开的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遥相呼应。会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性,其基础在于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形成面向全球产业循环的广域服务能力,要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弹性再造、开放发展。
作为产业集约发展的一个抓手,“十三五”时期成都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产业地理。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付天力建议成立产业智库、引入培育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产业功能区配置专门的运营公司。
成都侠客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EO王宏波建议成都学习南京“硅巷”模式,“甚至可以做得更广泛。”王宏波说,“拎包入住”、提供智慧服务和产业赋能的科创空间,已经成为灵活就业、多元就业以及新经济企业的首选,他建议,把城市中的见缝插针式的科创空间做成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的高标准空间,打造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民生福祉要做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会上,锦江区东湖街道永兴社区党委书记马皖轶分享了一个最新的好消息:“1998年建成的小区,3个楼栋7个单元,截至昨天4部电梯已使用,两部安装已经收尾,还有两部已经进入民主决议的阶段!”
马皖轶关心的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小事”,却在会上得到热烈回应。“大事小事都要干”,会上提出,不仅要做城市空间开发、产业生态圈建设等“大事”,也要做让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例如,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娴建议,“十四五”期间根据疾病流行的情况,由政府确定少数重点疫苗,探索多方共担的支付模式,一方面提高老百姓的接种率,另一方面减小疾病流行的防控压力。
四川伟旭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杜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精准性。“随着成都多层级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亟须以精准化、差异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匹配多元化群体差异性需求。”杜伟表示,明年1月1日《民法典》将正式实施,针对小区车位、电梯广告等居民关心的问题,可推出小区业主自治专项法律服务产品,针对社区老年人面对网络电信诈骗识别能力差的特点,可以推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预警防范产品。
喜马拉雅四川公司总经理夏涌则提出,以用户思维打造文化场景,线上借助天府市民云的社区频道丰富资讯、社交、服务功能,线下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整合推进数字阅读进社区,营造居民愿意来、留得住、体验好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未来5年,代表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教育。
“既要保护好传统名校,也要发挥好传统名校对新优质学校的深度指导作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吴明平建议,要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实现传统名校与新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和常态互动。
一场又一场座谈会,一条再一条建议,伴随着建议声响起的,还有成都决策者们的笔记声。这些建议和观点,将被整理、论证,最终将构成即将出炉的成都“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这些声音将落地、生长,打开这座城市的新蓝图!(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