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位于成都的文轩BOOKS九方展场。向宇 摄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令出版行业、实体书店、全民阅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期间,人们的阅读情况怎样?出版业有哪些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又该用什么行业视角与心态去面对挑战?
10月15日下午,作为2020天府书展的子活动之一,“疫情期间的出版与阅读”主题论坛在成都举行,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新华文轩董事长何志勇等论道演讲。
影响
疫情冲击书店 但也蕴含机遇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新华文轩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9.29%,其中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47.36%。公司零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88%。论坛上,何志勇分享了一组数据。他说,疫情带给文轩最直接、最明显的冲击体现在实体书店渠道上。
不过,危中有机。论坛上,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也透露,疫情期间,基于2万多人的问卷显示,读者的平均阅读书籍数量为3本,人均阅读消费为100元左右,呈现读书与读屏并重状态。“从消费者未来需求来看,文艺与人文社科类图书最受欢迎。未来,与抗疫及流行病主题有关的经典文艺类、人文社科类读物重新进入长尾效应的‘头部’(即在多样化的小众需求里较受欢迎)。”
“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是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变化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特点之一。”聂震宁说。广东科技出版社总编辑严奉强、江西高校出版社顾问朱胜龙则认为,疫期是检验全民阅读效果的关键时刻。
应对
线上+线下 突出专业权威性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出版业如何应对?
科技出版界的表现尤为出色。今年1月底,人民卫生出版社1200多位员工奋战在出版一线,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致敬最美战“疫”医生》等系列书籍,从疫情防控的源头、心理情绪、社区防控等方面入手,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审稿或主编,在满足时效性的同时保证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不少出版机构选择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比如,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该书由来自华西医院的专家等编写,并在网上推出免费电子版,被不少网友点赞:“及时又实用!”
据悉,疫情期间,出版业出版与疫情相关内容书籍570种,50%以上图书出自于各科技出版社。
而针对现在的直播卖书潮,何志勇直言,这种自救方法正变成常态化营销策略。他认为,未来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模式将更为趋同,线下更注重线上的受众服务意识,而线上也将更重视内容。“未来,出版业首先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走融合出版之路,多推精品,重振市场消费信心。”(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