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金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生产肉类罐头。 钟敏摄
尴尬:四川一直是生猪大省,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肉深加工大省
析因:行业加工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限制了精深加工发展
突围:着力培育重点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培育川猪加工的“拳头”产品
逛超市,是家庭主妇、成都市民孙琳琳每天的日常。然而,让她一直好奇的是:超市里“四川造”火腿肠品种不算多,除了美好、高金等之外,“有一些虽然产地是四川的,但其品牌却多是外地的。”
孙琳琳的感知有更为客观的数据支撑。业内估算,四川常年出栏6000万头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首位,但进入深加工领域的仅有720万头左右,占比仅12%。这个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17%的平均值。
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的四川,如何补齐这一短板?
尴尬:常年出栏6000万头生猪,深加工数量仅占约八分之一
“川猪走遍全国,但更多的是提供初级农产品。”谈起精深加工,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同为养殖大省,四川的肉类加工与山东、河南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主要体现在规模、品牌、领军企业等方面。
2019年以前,我省常年生猪屠宰检疫(规模屠宰)数量为2400万头左右。但据省畜牧业协会秘书长段利锋透露,此前调研发现,集中屠宰的生猪,七成左右作为猪肉直接销售给城镇居民,真正进入加工厂的仅有三成上下。换言之,川猪常年用于深加工数量约为720万头,约占四川年出栏量6000万头的八分之一。
统计显示,全省猪肉深加工产能的三分之一集中在遂宁,当地猪肉罐头产量占全川六成以上。去年,遂宁全市肉类罐头加工及配套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余亿元。但当地没有一家国内一线品牌。
对此,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产品加工处副处长夏超认为,这是规模不大、领军企业不强导致的,“不聚集就没法做强做优。”
此言非虚。在遂宁,最大的猪肉罐头生产商四川高金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也不过3亿元。而在河南,仅双汇集团去年年产值已超1500亿元。
析因:起步晚、散养占比高,两大因素掣肘四川抢占市场蓝海
那么,四川深加工为何“短”?四川高金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翔宇认为,“起步较晚导致水平低”是头号因素。
铁骑力士集团食品事业部副总裁陈栋介绍,早在2000年前后,双汇集团就从欧洲引进国内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彼时的四川,多数肉类加工企业才刚完成改制或刚起步。
“这个领域,高标准、早起步很关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正是兄弟省份抢占了市场先机,让“后来者”四川不得不把深加工产能布局在市场相对较小的猪肉罐头等领域。
同时,精深加工短板的存在,也与我省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
多年来,我省生猪出栏中,散养户产能占比在六成以上。“对加工企业来说,散养猪收储不方便、供货不稳定、品质没法控制、成本比较高。”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突围:巩固优势+开发新品,能否为“川猪”制品插上腾飞翅膀?
“规模化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林胜华介绍,预计今年全年,全省规模化养猪场出栏占比有望达到六成。
接下来,四川在深加工领域如何出招?对此,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建立“一企一策”个性化培育机制,强化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通威、铁骑力士、高金等重点猪肉制品加工企业。
除打造领军型企业外,培育川猪加工的“拳头”产品也被摆上日程。
“巩固优势,开发新品。”省畜牧业协会会长兰明建说,打造“拳头”产品,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还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说起巩固优势,遂宁市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地正在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中国肉类罐头之都”。当地的规划是,到2025年形成20余家企业为主体、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年主营收入200亿元的肉类罐头产业集群。
在开发新品上,四川同样开始谋划。记者注意到,此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编制的《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指南(2019-2022年)》中提到:依托生猪养殖大县,细分领域,重点发展冷鲜猪肉、火腿、休闲食品等更受市场青睐的肉类加工品。(朱雪黎 王成栋 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