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善举!成都一家三口志愿捐献器官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20-05-31 09:49:51编辑:刘婷婷

鲁青松一家三口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证书。
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传统孝道根深蒂固,所以对于诸如捐献遗体器官等善行,接受度不高。最近在成都市温江区,有一家三口却作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近日,家住柳城街道鱼凫二组泰康东路222号上河居的鲁青松,带着妻子洪艳和儿子鲁宏慷一起来到温江区红十字会。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家三口各自用手机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进行登记,分别成为第1226290 位、第 1226298 位以及第1226302位志愿登记者。
妻儿陪他完成登记 圆了年少梦想
早在年少时期,鲁青松就萌生了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因舅舅患了肝癌,才初中毕业的我第一次听说了‘器官移植’这个事情。我就想看自己能否与他配型成功,把自己的肝捐出来给他。”鲁青松意识到,捐献器官是能救人的善行。如今,医学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行列,鲁青松也一直抱有这个愿望。
今年,他与家人重提此事后,妻子和儿子非但没有反对,还同意与鲁青松一起去做捐献登记。多方打听后,一家人在温江区红十字会完成了相关手续。
“好人好事从我做起。”志愿登记成功后,鲁青松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状态,并附上与家人的合照以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证书。评论区内,不断闪现出大家的点赞。
“但也有朋友在表达佩服的同时,评论道‘有点恐怖’或者‘无法接受’。”鲁青松说,自己能够理解这些朋友们的心情。“但我怎么做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就只是想做件值得做的好事。”他透露,过段时间还会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达200万
记者查阅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截至2020年5月10日,全国实现捐献28853例,捐献器官达到83616个,有效志愿登记人数达到2017996人(包含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施予有效登记人数89万人)。
早在2003年,《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经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的地方立法。国内人体器官捐献进入探索阶段。
2010年3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在天津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部署在全国10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3年1月5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业务交接,正式开展工作。
2013年6月1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批准云南、贵州、海南、黑龙江、甘肃、河北6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至此,开展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达25个。
2014年3月1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2015年1月1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管理系统正式运行。
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修订案。修订案明确,红十字会“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
四川志愿登记人数居全国第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吴泓教授说,器官捐献与移植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无数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因为器官捐献工作起步晚、器官需求量大,器官短缺形势严峻,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年仅有1.6万余人能够完成移植,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无奈在等待中逝去。
那些捐赠器官和遗体捐赠者被人铭记,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据介绍,四川28岁的廖某因车祸离世,他捐献的器官救治了5人。其中心脏捐献给了一名40岁心脏病晚期患者,两枚肾脏分别匹配到一名16岁藏族女性患者、一名四十岁男性;肝脏匹配给一名12岁终末期肝病患儿和一名40岁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3岁的马某因脑出血及尿毒症去世,他捐献的肝脏救助了一名65岁的男性肝病终末期患者。马某生前主动提出捐献意愿,他说:“我这个病太痛苦了,如果有天走了,你们不要太难过,我身体里有什么器官能用就都捐出去吧,帮帮那些跟我一样在等待救命的人,就当我出远门了。”
四川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中心主任刘利介绍,截至2019年3月,我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达到22056人,居全国第3位;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742例,捐献大器官2060个,遗体捐献670例,眼角膜捐献1138例,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年龄最大的器官捐献者75岁。(简雪艳 李晓明 杨晨 综合川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