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 江蕊松
天府国际生物城 本报摄影部供图
纵观寰球,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筑波科学城到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可以发现,唯有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持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
2020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如何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亮相。《规划》中提出,成都将构建“一核四区”空间功能布局,通过5项重点任务14项推进策略,分三步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规划》提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为战略定位。
建设“一核四区”
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如何布局建设?《规划》中明确,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其中,新经济活力区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天府国际生物城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同时,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从“谋城”到“谋势”,“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价值链,集成创新要素资源,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形成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汇聚优质要素资源
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
《规划》坚持以“人城产”理念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提出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三项策略。
如何促进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学城集聚?《规划》提出,在天府海创园、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等核心区域,先期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示范点;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天府“科创板”;持续开放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科技应用场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经济新技术展示体验大平台。
推动形成融合共生的科学城内涵发展新模式,《规划》提出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两项策略。科学城将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数据处理运算基础设施,部署科学城主体框架和仿真系统;加快推动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云锦天府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国一流的存算一体服务能力。
同时,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上云”,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提升“城市大脑”统筹能力,打造智慧企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联合组建创新联盟交流合作
《规划》提出,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三项策略。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携手重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机构,争取量子通信国家枢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两地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高质量举办西博会、创交会等活动;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学城加强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在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在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改革科技体制机制
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聚焦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规划》提出,将实施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健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四项策略。
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将在赋权形式、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试点以知识产权等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发展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学城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同时,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进一步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扩大选人用人、编制使用、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提升科研人员(包括“双肩挑”科研人员)出入境便利;深化和推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宋妍妍 吴怡霏 曹凘源 王雪钰 摄影 马丁 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