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科技城产业化项目——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B区效果图。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全景效果图。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成渝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国家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功能共享,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动力源带动川渝转型发展。
与普通的科技园、产业园区不一样,西部科学城主要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发明。如果说科学研究如同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成都,正在构建创新生态圈,绘制科学创新宏伟蓝图,成渝两地将携手共同执笔这张答卷。
总投资超过14亿元
6个支撑项目布局成都科学城
5月20日上午,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批支撑项目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积极进展。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部署,作为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以成都科学城99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域,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
本次集中启动的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4亿元,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领域,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均布局在天府新区,由中科院相关院所和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其中,4个为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2个为拟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它们分别是: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
“一核四区”助攻
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聚势赋能
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如何做强四川一极?成都提出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动“一核四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布局。它的建设将推动成都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动力源。
“一核”是位于天府新区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四区”分别是位于高新南区的新经济活力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未来科技城,高新区与双流区共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以及位于高新西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将拓展创新深度,打造活力迸发的经济场景。聚焦发挥成都科学城极核牵引作用打造创新发展引擎,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聚势赋能。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经济活力区重点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基建和四川省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推动新加坡产业园项目、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二期、5G互联科创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天府国际生物城重点依托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和布局前沿医学、精准医学等平台5家以上。
作为成渝发展主轴上的一个高科技园区,未来科学城定位为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创新性大学聚集区。目前,民航科创示范区、中飞院等项目已落地,还导入了中国民航高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教资源。
专家解读
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打造开放创新环境
“当前成都依然存在城市内在动力与高能级极核要求的结构性矛盾,要实现成都发展从聚集向扩散的转变,就要转变对投资和要素聚集的依赖,转而依靠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覆盖能力。因此,要维持成渝经济发展速度,就要以成渝共建科学城为重要抓手,在科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已具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现实基础上,通过科技突破发展新经济新动能,转变内陆城市处于价值链和供应链底端的现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祝进城认为,应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实现科学城有序发展、互补发展。
对接国家战略和成都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依托中科院科研中心、四川大学等机构,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定实施科学城专项人才政策,聚焦科学城创新发展战略和成都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大科技项目、载体为依托,引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团队),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健全技术要素供给与流动机制,营造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发展环境,促进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学城集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5+5+1”产业重点领域,依托66个产业功能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加速迈向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同时,坚持国际视野,对标最高水平,完善西部(成都)科学城科研、生产设施配套和生活服务条件,全力营造有利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和鼓励集体智力应用的创意氛围。(赖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