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悬崖村 你好 新生活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0-05-14 09:05:10编辑:刘映红
5月13日,“悬崖村”——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大喜日子”。这一天,高山区31户贫困老乡走下2556级钢梯,搬入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跨过悬崖去城市,本报记者全程记录了他们搬家的这一天。
1
告别
带着不舍,带上腊肉和自酿的三七酒,穿上节日才穿的衣裳
清晨6时,某色达体就起床收拾行李。经过反复考虑,他最后选择先只带2床被子和几件换洗衣服。其实,他最想带走的是一个楠木柜,“爷爷传给爸爸再传到我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
黑黑的柜子做工粗糙,但看起来非常结实,里面装满了玉米。临行前,某色达体仔细检查柜子是否关得严实,老鼠是否进得去。
不舍的岂止这个柜子,“悬崖村”的一草一木,他都舍不得:房梁是金丝楠木;猪圈里的4头小猪,刚出生几天,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屋后的“哈尔古”(彝语,一种野生果树),果子正成熟,直接吃和泡酒都很好;屋子前面是一片玉米地,玉米苗刚刚冒出地面;几十株青花椒刚刚挂果;橄榄树已经一人多高了,一簇簇茂盛的灰绿色叶子,在风中摇曳,估计要挂果了……
相对于他的不舍,搬迁者中更多人的心情是激动、憧憬。为迎接这个大喜日子,搬家的村民纷纷穿上民族盛装。但是,莫色拉则却穿了一套深蓝色的西服、一双皮鞋,十分帅气。
“这套西服是今年春节前,花150元在县城买的,春节穿了一次,这是第二次穿。”莫色拉则说,这次下山,他带了很多生活用品和物资。
某色伍哈的行李也不少,足足装了一蛇皮袋,除了换洗衣物,还有一袋腊肉、一瓶自酿的三七酒。酿酒用的三七就是“悬崖村”山上产的,白酒是上山游客送的。他要把这种“融合”的味道带到新家。
同样与吃、住有关,某色阿惹背了一个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床棉被,手上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9个不锈钢碗。今年28岁的某色阿惹有2个孩子,一家4口人,这次搬到县城,分得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晚上就可以在新家做饭了。”
村民们的行李中,还有意义特别的东西。70岁的阿子日哈带了一张照片,那是3年前一位进村记者给她拍的。照片里的她,叼着一根卷烟,注视远方。老人说要把这张照片挂在新家里,随时想想“悬崖村”上的日子,才会更珍惜眼下的生活。
2
下山
平时不到1个小时能走完的钢梯,这一天走了4个多小时
上午9时,村民们开始陆续出发,沿着走过无数次的钢梯,向下攀爬。
10多分钟后,到达第一段钢梯处。这段钢梯的旁边,保留着一段几十米长的藤梯遗迹。藤梯已腐朽,钢索已生锈,但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情形。
2016年,钢梯建设前,“悬崖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攀着树藤进出村子。今年44岁的莫色子哈从小攀着藤梯上下,虽然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少说点,几千次是有的。”莫色子哈说,之前空手上去一次要接近2个小时,现在空手40分钟可以到达。
下山队伍中,阿子日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慢慢下,没问题。”虽然长年患有风湿病,右膝比左膝明显大一圈,但老人的步伐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慢。
下山路上,交谈声、欢笑声回荡在山谷,声音最洪亮的是被大家叫做“娃哈哈”的某色伍哈。途中遇到上山游客,“娃哈哈”都会主动招呼,为他们加油鼓劲。他一路走走停停,还不断用手机拍照。2556级钢梯,平时不到1个小时就能走完,当天他竟走了4个多小时。
临近中午,作为“悬崖村”当天搬迁队伍中最后一个走下钢梯的村民,“娃哈哈”向身后的悬崖挥手告别。
来到山脚下的牛觉组,大家坐上乡上统一安排的客运车,近2个小时的行程后可到新家。
3
上楼
拍照拍视频,签收网购的吸油烟机,开启新生活
13时许,记者跟随某色达体夫妇,来到位于昭觉县南坪村的3号安置点南坪社区。这里,一排排黄色高楼拔地而起,广场、学校、超市、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几辆货车旁,人们你帮我、我帮你,正一家一家搬着家具。
南坪社区共有30栋住宅,每套单元房面积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不等。某色达体夫妇走进3栋4单元8号,来到自己100平方米的新家,激动不已。明亮的厨房、卫生间,通透的客厅和已经整理好的卧室,都让他们感到惊喜。
工作人员还告诉他们另一个喜讯:新家离他们小女儿某色拉作读书的中学,步行只需 10分钟。某色拉作一直在县城读书,以前回家起码需四五个小时,还不安全。如今搬进新家,某色拉作不用再住校,一年能省下不少的住宿费。
下山进城,是“悬崖村”很多人的梦想。搬进新家,村民们纷纷拍照片、视频,通过微信、QQ与家人分享喜悦。
新生活已经开启。“莫色日服,这是你买的吸油烟机,请查验签字。”下午,刚搬进2号安置点的新家不久,京东送货员就将一台海尔牌吸油烟机送上了门。这次花700多元网购,莫色日服可谓下了血本。
“现在搬进新家,油烟肯定要排出去才行,这么好的房子,弄脏了多不好!”他一边读使用说明书,一边盘算未来,“要更努力工作挣钱,买电饭煲、电磁炉……”
4
展望
搬进城的可打工挣钱,没搬的可吃“旅游饭”
搬进了新家,某色阿惹还是有些担忧:工作还没找到。
之前,他在“悬崖村”种地养猪放羊,最近两年又开了小卖部。搬进新家,没有土地,没有技能,靠什么养活一家4口?“恐怕还是要出去打工。”某色阿惹说,好在他以前出去打过工,有经验。
他的想法,与众多搬迁户不谋而合。“进城就一定要能在城里稳得住,不能被困难吓倒。”“娃哈哈”决定,第二天就去县里找工作,保安、门卫、清洁工都可以干。同时,老家的土地也不能丢。他已和老婆商量好了,他和孩子在城里工作、学习,老婆在山上继续种庄稼、养牲畜。
2号安置点广场旁,已为新居民们搭建了一个“就业服务咨询点”,昭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在这里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没有搬出“悬崖村”的人怎么办?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表示,随着人员搬离,“悬崖村”人均资源更丰富,当地会将旧屋收回,按照旅游规划重新打造。“留在村里的人们,既可以参与到大型旅游项目中,也可以‘自起炉灶’,搞个体经营,吃‘旅游饭’。”
访谈
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
从不搬到搬“悬崖村”经历了什么
5月13日,继住在山脚下的26户贫困户搬迁至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新家后,“悬崖村”高山区的31户贫困老乡也走下钢梯,搬进新家。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全部搬至县城安置点,其余77户村民则留在村里。
相较周边山村,“悬崖村”土地肥沃、产出更优,过去走的是就地脱贫的路子。为何现在要搬?搬走的人和没搬走的人,生产生活怎么办?记者就此专访了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
记者:现在为何要搬迁?
子克拉格:“悬崖村”此次搬迁的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搬不搬,既和当地整体发展有关,也和脱贫工作要求有关。在基础条件落后的“悬崖村”,相比就地脱贫要搞交通、通信、电力等建设,易地搬迁的成本要小得多。前几年,我们考虑结合当地资源搞旅游产业。“悬崖村”有高山、峡谷、河流、树林,开发出来是非常漂亮的。
但是,旅游产业具有很长周期性,不可能短期内见效益,贫困老百姓等不起也拖不起。于是,我们选择折中路径: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出来,其他村民继续留在村里搞旅游。
记者:“悬崖村”搬迁,意味着全县脱贫进入什么阶段?
子克拉格:“悬崖村”搬迁难度大,属全县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啃下这块“硬骨头”,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前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住房建设任务没有问题。
同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还会整合资源,将住房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区划调整、教育均衡结合起来。
记者:如何让搬进新居的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子克拉格:刚搬进城,生活不适应是难免的。针对进城群众,我们主要是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外出务工有奖补,这也是当前贫困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贫困户在老家的土地,他们随时可以去管理经营,也可以将其流转给别人经营,或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也能得一份收入。
记者:“悬崖村”还有部分村民没有搬迁,如何保障后续发展?
子克拉格:相对搬迁村民,这部分村民总体致富能力更强。随着贫困户搬离,大量土地将腾出来,通过流转,村里人均实际可使用土地面积增加。他们可以搞更大规模的种植、养殖。
另一个增收机遇,就是发展旅游业,我们将搬迁后的房屋收回,按照旅游规划重新打造,或拆除、或改建、或新建。目前,已有企业计划投资“悬崖村”,搞旅游项目开发。今年,“悬崖村”就将开工建设一条通向山顶的索道。
记者手记
这是一场双重告别
凉山,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1958年,奴隶制社会才在这片土地上彻底终结。“一步跨千年”,一步跨越两种社会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凉山长期被贫困问题所困扰。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凉山建档立卡贫困户依然有90多万,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是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
让广大凉山彝区老乡早日脱离贫困,迈步奔向小康,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跨越。云端上的“悬崖村”,让贫困户搬家下山,正是这种全新跨越的生动切片。
这是一次整体的跨越。告别“悬崖村”,告别的对象是双重的:一是交通不便的土地,二是祖祖辈辈的乡村生活。从山头到城头,不仅意味着居住地的改变,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
这是一次艰难的融入。村民变居民,需要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从饮食起居到生活工作,需要全方位改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古老民族的自我追求,都要求我们无论再难,都不能、也不会回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面对挑战,唯有坚定信心、勇敢面对,方能奋力书写历史新篇。(四川日报“凉山战报”前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