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震局发布报告:7年后 再看芦山地震灾害综合防范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0-04-20 09:45:11编辑:谢川霞
灾后恢复重建的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
在城乡住房建设中,严格落实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泄洪通道,确保建筑物有地圈梁、有构造柱、有现浇
芦山县“村村通”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与地震预警系统实现对接,实现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建立了一套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并适时开展各级各类应急综合演练
今天是4月20日。7年前的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雅安、成都、乐山等市州共32个县(市、区)受灾。地震发生后,四川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7年过去,芦山早已旧貌换新颜。日前,省地震局发布报告,从工程抗震、地震预警、应急响应、地灾预防等角度梳理芦山地震后7年来当地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相关成果。
工程抗震
全面落实建筑物“三避让三有”
“在地震中,对群众生命安全直接危害最大的是建筑物。”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建筑物工程的抗震性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修建地址要避开活动断层。芦山地震后,雅安市落实专项资金1330万元,组织实施了雅安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开展境内地震活动断裂探测和填图工作,基本弄清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在雅安境内的空间分布,并对其活动性进行了科学评价;对农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区和民居聚集点进行活动断裂带精确定位,提出选址及避让建议;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对部分城区和重点场镇的地震设防参数进行复核。
下一步,就是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设计。“我们强调‘三避让三有’原则。”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芦山县在城乡住房建设中,严格落实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泄洪通道,确保建筑物有地圈梁、有构造柱、有现浇,对灾后重建农房实施“一户一档”管理。
在整个雅安市,政府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列入重点设防建筑范畴,均按照高于本地区烈度1档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此外,雅安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农村民居推广地震巨灾保险。截至目前已有6.4万余户参与投保。
地震预警
在全省率先实现预警“村村通”
去年12月底,芦山县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地“村村通”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与地震预警系统实现对接,在全县各村设立了48个终端,实现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芦山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此类服务的县。”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实现这一服务,除了在各村设立预警终端外,最重要的是能对地震实现有效监测。
为弥补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的薄弱环节,雅安市每年投入经费近300万元,建成包括测震、形变、流体和电磁4大类学科、22个监测台点、70个数字化测项的地震前兆中心和诱发地震台网中心,建成19个测震台站组成的共享测震台网,以及布设76套烈度速报装置的烈度速报网。
此外,雅安还建立由近千名人员组成的群测群防网,为辖区内所有地震监测台点制作并悬挂保护标识,明确观测环境保护范围;督促专用台网业主,优化地震重点危险区台站建设。
在信息传播环节,在雅安市,地震发生时间、震中、震级等信息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形式自动对外推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向公众提供任意时段原始数据下载服务。
应急响应
建立软硬件结合应急预案体系
“忘记危险就是最大的危险。”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芦山地震后,雅安市将地震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全市《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方案》,逐步建立起一套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并适时开展各级各类应急综合演练。
硬件方面,雅安市强化应急通讯保障。全市现有卫星电话140部、超短波1313台,移动通讯车3辆。针对辖区内深山峡谷多,抢险救援难度大这一实际,雅安组建专业救援队伍57支1141人,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38支5158人,规范的志愿者队伍20余支1000余人,形成公安消防和民兵预备役为主、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密切配合、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
软件方面,雅安依法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文明社区建设内容,编发《防震减灾简明读本》等科普资料140万册;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6个、省级1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所、省级25所,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28个,逐步建立起稳定的防震减灾宣传阵地。
芦山地震后,雅安市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477处,85%的地灾点需紧急除险和治理。我省制定芦山地震灾区重点小流域和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
7年来,芦山县投资约4.47亿元,实施了11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完成42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9项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5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152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等,对88处地质灾害隐患搬迁避让点涉及的456户1614人进行了搬离。自2017年来,当地连续3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付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