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东站自助购票机前,准备回老家过年的王女士神情略显慌张,“车票取不出来”。今年是全面推广施行电子车票的第一年,在网上订票后,刷身份证即可进站。纸质车票的功能正在向向单一化转变——报销凭证。
中国铁路自1876年创建至今,经历了从旧中国向新中国144年的发展历史,火车票作为一种见证,从统一印刷、计算机打印、网络自助购票,到今天的刷脸,每一次变化反映的都是中国铁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正在出售卡纸硬板火车票的乘务员
“铁二代”詹树强在铁路上长大,又在铁路上工作,是成都铁路高速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铁路情结”促使他成为火车票的收藏者。
卡纸硬板火车票 使用时间最长的火车票
“我父亲是1956年进入成都铁路局工作”,詹树强的父亲当时主要服务于成渝铁路,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71年11月20日,从成都到谭家坝的火车票
1971年11月13日,成都铁路局开出的补票手续。
“我记得当时使用的是卡纸硬板火车票”,詹树强口中的卡纸硬板火车票,在铁路客运市场沿用了130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火车票。由全国铁路局统一印刷,票务页面标注了起始站以及终点站,以及票价等信息。乘车日期则是在乘客购票当天,由售票员运用针孔机器、手写、盖章等方式进行填写。
1986年成都铁路局给乘客出具的退票手续费报销凭证
昆明站售出的站台票。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卡纸硬板火车票是乘客出站的唯一凭据。“如果票不小心遗失,就只有补票”,一张长57毫米、宽25毫米的硬卡纸承载了乘客的所有乘车信息,票据的遗失也就意味着乘车信息的遗失。出站时的补票也将缺乏依据,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1986年10月8日,上海铁路局给乘客提供的订票费收据。
1979年8月10日,上海铁路局开出的送票费收据。
1998年,詹树强从成都铁路局提前内退。“成都铁路运输线从我刚进站工作时的20条,退休时已增至40余条”,运输线不断在增多,南来北往的火车网线图正在一点点填补空白。
运输线的不断增加,旅客出行需求的增多,为铁路票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粉色软纸火车票 售票时间缩短至3到5秒
就在詹树强退休的前1年。1997年,粉色软纸火车票取代了老式“纸板票”成为全国火车票的统一样式。在使用这种车票后,售票时间由过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张96秒缩短至3到5秒。
3到5秒,已经很快了,但面对春运时,还是显得很长很长。“为了一张车票,排上3、4天的队属于常事”,詹树强形容火车站外的广场和候场室就是人山人海。急切想回家的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物件,在人潮中被推动着向前。
2006年售卖的粉色软质车票,底部只有一维码。
2009年12月10日起,粉色软质车票在左侧底部添加了购票人身份证信息,右侧增加二维码标识
与人潮中被动的向前不同,2009年12月10日,粉色软质车票迎来了第一次变化,一维码换成了二维码,为人们出行提供极大的方便。采用二维码防伪车票系统后,售票人员根据乘客的购票类型,将相应信息(如车次、价格、售出地等信息)利用二维码制码软件加密后生成二维条码,并将其打印在车票的票面上。
粉色软质车票依然采用的窗口购票、人工检票等传统方式,与人们追求的高效、便捷还具有一定差距。
蓝色磁卡火车票 速度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上购票逐渐兴起,蓝色磁卡火车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和谐号”“复兴号”的出现,将人们归家的时间不断缩短,蓝色磁卡火车票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进站到上车的时间。
蓝色磁介质火车票主要用于车站自助检票、快速通关。在进站检票口,检票员可通过二维条码识读设备对客票上二维条码进行识读,系统将自动辨别车票的真伪并将相应信息存入系统。在车上检票时,检票员利用掌上式二维条码识读设备对车票上的二维条码进行识读,掌上识读器自动将读到的信息与自有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辨别车票的真伪。
春运期间,排长队的情形不复存在,候车站里的滞留旅客减少了,人们手中的大包小包换成了一个行李箱。运输线的日益完善,应对春运增加的运输车辆日益增多,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
火车票进入无纸化时代
“无纸化车票”即电子车票施行后,詹树强的车票收藏将难以更新,“这是时代的进步”。
从去年年末开始,乘客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之后,无需前往售票处取纸质车票,仅凭有效身份证件可以直接到车站办理乘车手续,即可进站乘车。简约简单的操作模式,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更加轻松。
詹树强在形容中国铁路发生的变化时,“翻天覆地都难以概括”。(刘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