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焊工,就必须热爱它。”钟俊林从技工校毕业后分到资阳内燃机车厂一分厂铆焊车间从事焊接工作,一干就是29年。凭着一股坚韧的拼劲,他刻苦钻研、苦练本领,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焊接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作为四川省劳模工匠宣讲团的宣讲人,钟俊林将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满腔热忱、爱岗敬业的故事传递下去。
钟俊林出生在资阳,父亲是铁道部431内燃机车厂首批厂医,“我受父亲影响,初中毕业后选择了431技校,心想:能造火车,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可是没有想到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由于要经常钻到机车下面工作,处在高温高热油污的环境,忍受高辐射浓烟的熏烤,脸部和手臂常被烫伤,对象都不好找,焊工不好当啊。那时父亲一直想让我换岗,但是好不容易掌握了焊接技术,哪里舍得丢掉?”
工匠练就一身绝活绝技,长期与刁钻难题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坚持的精神。钟俊林说道:“在公司承接越南桥散索鞍项目时,就遇到了不少难题。”悬索桥柱放置的散索鞍,通常采用铸造方法生产,成本比较高。越南桥散索鞍项目要求采用焊接方法生产。该工程需要使用材质厚度达到100毫米,重量达到约30吨,工程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就是材料在冷却之后极易产生裂纹。“而且这类项目是公司第一次接手,工期又十分紧张。”钟俊林领团队只能硬着头皮上,“当时由于作业条件比较简陋,公司也没有可以满足作业要求的预热炉子……”解决问题才能进步,克服困难需要坚持。为了抢抓工期,24小时通宵达旦工作成为了钟俊林和团队的工作常态。“由于体力严重透支,不小心从两层楼高的架子上掉了下来,4根肋骨出现裂伤。作为队长,我天天教育别人注意安全,自己却没有准守。”钟俊林回忆道,“好在咬牙坚持了下来,小插曲没有影响工期,我们还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该项技术的掌握也填补了当时国内的技术空白。”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钟俊林总感觉知识不够用,他为了找到新的焊接操作方法,常在下班后,躲在工装班角落里用找来的废料,反复练习断弧焊的手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钟俊林在西门子高速重载机车9600KW、7200KW电力机车试制前,作为EN15085(欧洲轨道车辆焊接标准)认证组成员,他焊接工艺评定、工作试件试板150多件,通过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制定了适应国内的焊接工艺和焊接工作试件原则,焊工工作试件焊接一次合格率由30%提高到85%。在机车试制中,他被任命为焊接责任人,不但将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控制程序成功平移,而且解决了机车挠度、侧墙不平度等工艺难题,保证机车试制顺利完成,为铁道部进行第六次机车提速提供了焊接质量保证。
攻下一个难关,就会获得一些经验。钟俊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写下了10多本工作笔记。近五年来,发表国家级焊接论文3篇、省部级焊接论文3篇,在中国中车及公司命名6项“先进工作法”,累计节约成本150万元以上,为机车焊接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一直热爱这份工作,现在能带领一个团队解决公司焊接技术难题,培养优秀的国际焊工,我感到很荣幸,也很自豪。”钟俊林牵头举办了国际焊工培训班10期,培训了国际焊工400余人,参训人员取证合格率达到99%以上。“到现在,我当了24年师傅,直接带徒弟14名,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通过技能焊接培训,铆工选手李小刚获南车第八届技能大赛第二名。
”2012年,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成立了以钟俊林命名的“钟俊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完成重大焊接技术攻关2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先后被中国南车集团授予“钟俊林劳模创新工作室”“钟俊林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被四川省授予“钟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省职工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小小车间,大国工匠,秘诀在于“坚持,再坚持”。手臂上密密麻麻的烫伤疤痕,是他29载勤奋练习的写照;填补曲轴焊接技术空白,是他学习、实践、再坚持一秒的成果。爱岗敬业,自入行起,传承创新,一刻也没有忘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一生中能做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匠心,如何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实做好。”钟俊林说。(谢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