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川“四普”交出亮眼答卷:56处新发现文物惊艳亮相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通川“四普”交出亮眼答卷:56处新发现文物惊艳亮相

2025-07-11 11:3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川东北的青山绿水间,一群文物普查队员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双手拂去尘埃,让56处沉睡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

图为杜氏合族碑(通川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2024年12月,位于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丰登村十一组的山野间,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宝石塔”的清代古石建筑在普查队员的测量仪下展露真容。这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石家坝字库塔,作为通川区现存最早的字库塔,近日被省、市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重要新发现。

它只是通川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众多成果中的一个亮点。

截至2025年5月,通川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全面收官。全区19个乡镇街道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100%,共复查“三普”登记文物点490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56处,类型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五大类。

普查成绩单:56处新发现的时空分布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2024年5月-2025年5月)的关键时期,四川全省已建立365支专业普查队伍,参与人员达4500余人。

通川区作为达州市核心区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新发现的56处文物点中,包括2处古文化遗址、32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4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普查队员每天清晨六点多出发,徒步穿越密林、蹚过河流,在高温与暴雨交替的恶劣天气中坚持工作。

龙滩河小桥(通川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被马蜂蜇伤是家常便饭。”一位队员描述野外调查的艰辛,“但当发现一块刻有重要文字的石碑时,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重磅发现:石家坝字库塔的三教密码

在众多新发现中,石家坝字库塔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座矗立在鸡公岭下、印河之滨的石塔,左邻张氏祠堂,右望张家大院,见证了242年的岁月流转。

塔身设计精妙绝伦:平面呈罕见八边形,层叠九级,暗合“九重天”之数;下三层以整块天然青砂岩巨石为基,上六层用灰白色砂岩板石砌成仿木阁楼。

第二层隐藏着解锁古人精神世界的密钥,正面设倒U形投纸口,背面镌刻诗文题记,虽风化严重,但“乾隆四十八年”的落款及捐资人姓名仍依稀可辨。

第五层右侧的钱纹状花窗圆孔实为匠心独运的排烟通道,当炉膛内承载文字的火焰升腾,轻烟便如缕缕文魂,穿过“钱眼”飘散于天地之间。

这座塔是无声的“儒释道”三教融合丰碑;字库塔体现儒家对文字的尊崇;出资人自号“信士”(佛教居士称谓),塔形借鉴佛塔意蕴;而天然巨石与人工构筑的结合,完美诠释道家“道法自然”的哲思。

科技赋能:普查背后的创新方法论

面对通川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分散的文物点,普查队伍创新工作方法。借鉴省内试点经验,采用“边普查、边挂牌、边保护”模式,大大缩短了文物保护的响应时间。

无人机航拍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对文物点位的快速精准定位。在植被茂密区域,队员们甚至需要砍刀开路,才能接近被掩盖的文物遗迹。

“点长制”的实施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文保人员担任片区负责人,针对不同文物制定个性化保护策略。同时,普查队坚持“一边普查一边普法”,通过院坝会等形式宣传文物保护,增强民众保护意识。

保护与活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通川路径

随着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圆满收官,通川区文物保护工作迎来新起点。政协委员舒展建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挖掘传统民居潜在价值,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普查数据将为编制《通川区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未来,新发现的文物点将根据历史价值、保存状况分级分类保护,重点文物将启动修缮工程。

图为石家坝字库塔(通川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中共达县蒲家支部旧址展陈提升已打造完成,未来将与张爱萍故居、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形成通川红色旅游线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历史拼图:56处新发现的文明密码

此次普查新发现的56处文物点,犹如一块块历史拼图,填补了通川文明演进图谱的空白。

两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巴人在通川的活动提供了新线索;32处古墓葬中,部分清代墓葬雕刻精美,碑文清晰,为研究当地家族迁徙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1处古建筑则展现了川东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营造智慧。

达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冉明指出:“像石家坝字库塔这样的新发现,不仅证明乾隆年间北山一带文风已炽,更为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后期达州的人口聚集与社区开发提供了重要物证”。

夕阳为石家坝字库塔的灰白色砂岩镀上金辉,葫芦形塔顶在鸡公岭的葱茏背景中划出优雅弧线。通川区文管所所长舒展轻抚塔基青石:“每块石头都是一个故事,这座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

普查队员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近三个月徒步超过1200公里的足迹。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通川的乡野山间,下一处等待唤醒的文明印记,或许就在下一片荆棘之后。

文物普查不仅是摸清家底的技术工作,更是一场现代人与历史对话的精神征程。当56处新发现文物从草丛乱石中走出,通川大地的历史脉络正变得愈发清晰而生动。(供稿方:通川区文物管理所舒展)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