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大英县扶贫人周义双:斗笠村的文化密码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8-10 15:18:25编辑:刘映红

这座矗立在曾经贫困的斗笠村村口的村碑,寓意着“托起斗笠,展翅高飞”。周义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特定的时刻自会启动;每一个村,也有它独特的文化密码,随着岁月的积淀,它会在某个时候,可能是某一个春天,由一个人,带领着一群人,去匡助开启一个村寨厚重的过往与丽影今朝。
一座文化村碑,一颗扶贫初心
碧蓝的天空与游走的云丝下,是乡野间无尽的苍翠。在这蓝白绿的映衬里,屹立着一座小小而不屈的村碑,它在大自然的底色上涂抹着明亮一色,处之浑然,犹如一尊矗立在阳光下的丰碑,代表着一个村的贫穷,已成为历史。
这尊3.8米高的村碑,竖立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的村口。它是一座由钢筋水泥构筑的雕塑,呈现的是一双刚毅有力的巨手,托起一顶金灿灿的斗笠的画面。
白色的巨掌张开,像一双振翅欲飞的翅膀,直向蓝天;而斗笠,更像是一轮金色的太阳,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斗笠村的百姓,正用勤劳和智慧,托起灿烂的明天、希望与未来。
村碑的设计者名叫周义双,他坦言:“我设计这个雕塑的初心,是寄以展现‘托起斗笠,展翅高飞’的寓意。”
周义双是斗笠村一名驻村帮扶队员。作为全国万千驻村工作队员中的一名,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
周义双个头高挑,但外形偏黑偏瘦,为此还闹了一次笑话。几年前,大英县人大主任第一次来斗笠村考察扶贫工作,主任抓住周义双的手说:“你是贫困户吧?受了不少苦吧?”
像贫困户已经成为他的标志特点。但就是凭着这样一副看似羸弱的身子,周义双在扶贫战线上坚持奋斗了6年。如今55岁的他,成了大英县帮扶时间最长、帮扶年龄最大、帮扶职务最高的驻村队员。虽然斗笠村已于2018年底实现了贫困村退出,2019年实现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而周义双的扶贫脚步,却未曾停下。
周义双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脆红李下的周义双,精心呵护套种的每一株蔬菜幼苗。  周义双
周义双爱好广泛,书画、诗词、摄影、写作。因此,与他志趣相投的文学艺术界的朋友颇多。他是当地书画界骨干,并且还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在村碑主体字框中,钴蓝色的底子上,是“斗笠村”三个烫金大字,左下角小字写着“开心题”。“开心”即中国著名书法家何开鑫,它是周义双的好友。为了斗笠村,周义双没少占他的“便宜”,请他为村里贡献了不少墨宝。
村碑底座的碑记里,写着“承制:徐氏泥彩塑”,这个来历也不简单。“徐氏泥彩塑”是大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泥塑是由徐氏泥彩塑的第五代传人、65岁的徐兴国亲手打造。
2014年,按照大英县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安排,川投水务集团大英公司的扶贫任务是,对口帮扶斗笠村,单位还要选派人员到村上参加驻村帮扶。本身在单位就分管着扶贫工作的周义双,便主动请缨。
他的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担心地说:“你才从广元调回来,这才多久,又要去驻村?组织安排你回来,是对你、对我们家庭的照顾。你也快50岁的人了,何必去折腾?你那身子,比我还单薄,累出个病可怎么办?”
周义双劝慰妻子道:“我曾经在农村生活锻炼过,我能吃苦,身体也没问题。况且,农村穷,农民苦,这我也是有亲身体会的。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的人,吃的、用的、穿的,哪样跟农民没有关系?现在有这机会帮助他们,我当然很想去。”
深夜,周义双在床上辗转无眠,他心里,也是百转纠结,充满了矛盾。他在回遂宁市大英县之前,在广元市剑阁县,担任川投水务剑阁公司总经理,期间在广元生活了7年,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对女儿照顾得少,对家庭亏欠得太多。他内心,充满了对妻子、女儿和这个家,深深的愧疚。
然而,他和农村又有着不解之缘。
他曾两次被派往农村,帮助开展工作。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周义双被县里安排,到农村参加“清经(清理经济)”工作;另一次是2014年,在担任川投水务集团剑阁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被剑阁县政府安排,参与当地的秦巴山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所以,周义双对农村工作有一些了解,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更是十分明了和同情。自小城市长大的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城市,对农村亏欠的太多,太久。
良心,在他眼里,是一个人灵魂的守卫,也是一个人灵魂的中心,是一个人自我堡垒中最该守卫的财富,更是我们每个人不能跨越的警戒线。
周义双是大英县人,曾在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当兵那会儿,曾是部队政治处的专职放映宣传员,还曾荣立过三等功。下地方后,他依然保持着部队传统——听党指挥、无私奉献、善打和敢打胜仗的优良作风。2008年,汶川大地震曾荣获四川省国资委和川投集团“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他带领的团队获得“全国总工会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的殊荣。
他想事、行事,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任务和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扶贫,是一场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一场伟大战役。我也曾经当过兵,下过农村,投身这场战役,我是义不容辞。”
曾经的斗笠村是贫穷的,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是艰辛的。 
斗笠村地处川中盆地丘陵地带,位于大英县西北15公里。上世纪70年代,这里兴建四五水库,因此,村界周边淹没区较多,人均耕地还不到五分。全村284户887人中,就有贫困户85户215人,贫困户几乎占了全村的1/3,其中,又有特困户35户98人,残疾户28户,长期患病家庭8户,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周义双曾经写过一首歌,《我是扶贫驻村员》,表达了他对斗笠村的扶贫初心:
五年前的那一天
仿佛还在我眼前
  贫瘠的土地泥墙边
乡亲们望穿双眼
 这里虽没养育我
  心里却想把你改变
  为了这个郑重诚若
  从此我们不惧风险
……
一个人的初心,始发于他的思想本真,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