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古秦人李冰都江堰治水,福泽天府之国两千余年。
随着城市发展快速扩张,为满足城乡供水需求,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项目应运而生,将为城市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当代“治水者”——成都环境集团和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强强联手,肩挑重担,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马不停蹄加快施工建设进度,以先进的智慧工地管理,严格的环保、水保措施,确保整个建设进度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5月17日,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围堰填筑施工全部完成,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和20年一遇洪水安全度汛,至此大坝填筑将进入倒计时。水电七局李家岩项目部逐步抢回因疫情延误的工期。 “七局人”治水的基建智慧在成都平原上再次书写。
李家岩水库完成围堰填筑施工
高科技、信息化领衔上阵
提高现代工地智能化管理水平
据李家岩水库项目部负责人夏维学介绍,围堰到顶是实现2020年度首个重大节点目标,有效确保了大坝基坑安全施工。为满足施工要求,围堰填筑工期缩短近3个月,项目部通过投入大量设备及赶工措施,整个进度满足节点目标要求。
自水库开建以来,项目部坚持抓质量就是抓管理,抓管理就要抓“智慧”。“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智慧工地建设方案,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为工程建设全面助力,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平介绍。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视频围栏”系统会进行人脸识别,自动预警,上报给项目管理员。管理员直接通过手机查看监控画面,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高效处理现场问题,推进项目顺利进行。“把项目部工人的生产生活与‘视频围栏’系统结合在一起,是现代工地管理智能化的必然”王平说道。
又如,在施工现场相应位置安装车牌识别系统,对进出施工现场的车辆进行登记。有效管控工地的车辆安全,进一步保障工地安全生产,有效避免了施工车辆因施工造成车辆车牌损坏而无法识别的问题。
夏维学介绍说,将视频采集与工程施工结合,通过视频摄像机作为图像采集设备,可以实时传输现场施工情况,再将视频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各种软件算法进行处理,分析出各种管理数据,还为项目现场劳务考勤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大大提高管理科技化水平,降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
目前,项目部已实现水库建筑工地施工的在线监控、自动监督、远程监管、调度指挥,帮助项目部进一步提升建设工地监督管理水平。
另外,项目部还对智能筑坝技术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智能纤维感知、工装智能化、“无人化”摊铺设备的开发及“无人化”碾压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智能研究。
环保、水保多措并举
确保施工现场零排放、零污染
随着我国对环境治理要求越来越高,PM2.5越来越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而空气中的扬尘作为影响PM2.5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环保部门监控的对象。
李家岩水库项目最主要的扬尘是上游土、石料来往运输产生的飞尘以及边坡钻、爆、挖施工设备产生的扬尘。
“我们一是对运送土料及砂石等材料进行遮盖和防护,保证途中不污染环境;二是加强临时道路维护,减少地面浮尘,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洒水抑尘;三是出入库区土料及砂石运输车辆冲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项目部安全总监王建说道。
据介绍,项目部文明施工队专人每日清扫库区道路、洒水降尘,协助道路交通主管部门指引进出施工区域车辆通过设置的清洗设施进行清洁后通行。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自动冲洗设施,对开挖的裸土进行全方位覆盖,对道路进出口全面硬化,同时加强道路清扫和洒水降尘作业,有效防止扬尘污染。
此外,项目部扬尘监控实现了实时、远程、自动监控颗粒物浓度,具有高浓度报警功能,全面监控施工作业环境。根据监测数值采取雾炮或者喷水的除尘方式。
按照环、水保相关要求,污水不直接排放至河流内。在施工现场建立工地临时污水排放系统,对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根据污水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周围环境,把水源周围作为环境保护和控制的重点,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
据业主成都环境集团下属李家岩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过程中,避免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严格要求施工现场堆放超过8小时不扰动的裸土必须进行覆盖,堆放超过3个月以上不使用的堆土必须进行绿化。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对喷淋设备、扬尘在线监控仪等进行技术创新,解决现场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治理问题,确保实现现场施工零排放、零污染。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李家岩水库围堰填筑到顶,是项目部400余名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协同作战的结果。纵观水电七局在川的各大工程项目,与“水”相关的重点项目不在少数。作为现代“治水者”,水电七局秉持“科技创新、智慧水务”的先进理念,在一个个声名赫赫的重大项目中,不仅是石与土的成功汇聚,更是智与勤的完美表达。此次李家岩水库完成围堰填筑施工,为筑牢成都市城乡用水保障之堤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日后水库大坝填筑打下坚实基础。(胡毅 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