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见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7-13 07:26:40编辑:杨仁昌

在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加紧生产

蒙蒙细雨一扫往日的炎热,滋润着仪陇这片壮阔的红色土地。近日,走进乡村、工厂,和村民一起谈收支、论发展,共同感受脱贫后的喜悦。

旅游发展 网红新村变化大

行走在朱德故里景区,干净的柏油路蜿蜒其间,一栋栋赤墙黛瓦的客家民居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桃李坠满枝梢,村民耕作采摘,鸟鸣嘤嘤成韵。

大方桌、长条凳,草帽、蓑衣、走马灯……走进月亮田红色农庄,只见整个餐馆为四合院,虽然午餐时间尚早,业主张书斌和工作人员已经在后厨忙碌起来了。2006年开办农家乐至今,张书斌抓住景区发展机遇,把面积100平方米、一次接待能力60人的普通农家乐,壮大成为一家红色文化鲜明、一次可接待游客40桌的主题农庄。

这些年,村里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了,环境更美了,人气更旺了。“在每年的旅游黄金周,服务从业人员吃紧,还临时雇用景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工资100元/天,一个临时工一年可挣5000元左右。”张书斌说。

如今,该社区以旅游产业、客家文化为载体发展,村民自营农家乐21家,民宿6家,摊位经营6家,文旅小店两家,年收入八万元到二十万元不等。曾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省级“四好村”“最美古村落”“全国文明村镇”“文化旅游特色村”“十大网红新村”等称号。

来料加工 致富照顾家庭两不误

日兴镇九湾村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几十台绣花梭机上下击打,七八名挡车工来回穿梭忙碌。在二楼厂区,贫困户李城赛正忙着刻边。与她一起赶工的还有同村另外几名贫困户。她们手指上下飞舞,动作娴熟麻利,一块块白坯布料被绣成件件优美的绣品。

擦了把汗,李城赛与九湾村党支部书记、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云打招呼:“这活轻松,我现在做得很顺手了。”今年62岁的李城赛是九湾村村民,她一手拉扯两个儿子,生活刚刚有点起色,不料大儿子突然中风,已过花甲之年的她既要耕种一家人的土地,还要照料大儿子的生活起居,让还没脱贫的家庭雪上加霜。

直到去年,磐安仪陇东西部扶贫项目引入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绣花厂,让阳光照进了李城赛的生活。听说可以到家门口的工厂上班,而且优先招录贫困户,李城赛立马报名,成了车间里一名刻边工,每月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庭,“我还顺带把地里的活也干起来,种了瓜果、玉米、稻谷。”

投产一年多来,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扶贫车间10个,解决800人就业,为社会、村集体以及周边群众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我们公司月工资高,并且包食宿,待遇比较好。”王成云说,家门口的企业,吸引了70多名村民上班,其中贫困人员有10名,“年缴税100万元,村集体通过入股的方式每年固定分红1万元,村民务工工资均在4000元以上。”

蚕吐“金”丝 联农富农有底气

站在铜鼓乡九龙山村一个小山上,桑树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桑园内一座“新时代养蚕大棚”拔地而起,棚内添置了自动升降省力蚕台、自流风机、电动遮阳网、切桑机、消毒机、回转架等新型设备,业主廖千正带领村民采摘蚕茧。

九龙山村贫困户廖千过去在外地务工。2019年,他通过返租倒包新建桑园150亩,当年栽桑当年见效。而谈到从事桑蚕行业的原因,廖千直言刚开始根本没想到。“家里上几代人都在养蚕,但都没养出成效。”直到去年回到仪陇后,看到当地政府协同优秀企业大力发展桑蚕养殖,廖千才毅然决定专职养蚕。今年6月,他饲养夏蚕30多张,收入6万多元。“以后桑园达到丰产期后,一年可养6季蚕,每季养蚕35-45张,预计总收入将达50万元,纯收入15万-20万元。”说到这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家门口的“丝绸之路”,让他告别背井离乡的苦日子,过上既挣钱又顾得上家的美满生活。

以廖千为代表的蚕农在园区中还有很多。农户们通过返租倒包桑园,从而实现增收致富,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该县探索“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户”四层带动体系,通过无偿提供管桑养蚕机械设备、小蚕集中共育、最低35元/公斤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搭建起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桥梁。还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返租倒包”经营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园区已基本投产,并养蚕四季,产值近千万元,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预计进入盛产期后,年可产茧20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李斌 张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