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 成都市郫都区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薪赋能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0-12 15:04:58 编辑:刘映红 点击:
一面巨幅显示屏,多个监控画面同步显示出河道、路口、园区等实时场景,值班人员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终端,密切监看各种信息,不时发出工作指令。这里是郫都区“大联动、微治理”平台,目前已与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并网运行,实现环境监管网格全覆盖,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联动,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郫都区以推动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抓手,全面打通基层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形成线上有人查、线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全区环境投诉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今年1-9月,共及时办理环境投诉480件,投诉量较2018年同期的1083件、2019年同期的845件大幅减少,群众满意率逐年提升。
优化网格体系,全域联动监管

在镇级环保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郫都区整合各部门、各层级力量,将全区环境监管网优化调整为589个,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200余名兼职网格员,完善“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无缝对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构建起“区+街道(镇、工业园区)+网格员+企业”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一级网格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统筹规范全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通过检查指导和督查考核,督促各级网格履行职责。二级网格由属地环保办具体负责,对辖区进行日常监管,就近处理环境问题,靠前处置突发事件。三级网格由网格员担任“哨兵”,负责环境基础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环境问题发现上报等工作,把好防范环境违法的第一道关口。四级网格由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配合上级网格联动开展工作。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体系运行

摸清家底、找准问题、补齐短板,是确保生态环境治理落实落好的关键。为此,郫都区创新建立了“四张清单”管理模式,以“互联网+监管”为抓手,全面推进各级网格守土尽责。建立污染源清单,全面记录辖区内企业、餐饮、养殖等各类污染源,注明位置、类别、污染特征等信息,做到总体情况一目了然;建立风险隐患清单,以涉危化品、重金属企业和敏感区为主,梳理环境管控重点单元,有针对性加强巡查防控;建立管理责任清单,将污染源和风险源的巡查监管责任分别落实到主管部门、属地街道(镇)、村(社区)、网格员,确保每个环节有人盯、有人管;建立问题整改清单,汇总信访投诉、上级交办、巡查发现等多渠道环境问题,及时进行分类处置和“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这套管理模式的实践运用,提高了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效能,让监管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目标更加明晰、协同更加高效。
强化科技支撑,整体联动闭环
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大气环境治理,郫都区先后建成了15座乡镇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5座重点区域大气臭氧自动监测站、2座工业园区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为精准寻找污染源头布下“天罗地网”,实现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为促进基层环境监管精细化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郫都区注重发挥大数据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赋能作用,将“大联动、微治理”平台与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有效链接,结合“四张清单”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两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同频共振,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难题。大力推进网格终端巡查、实时监控、信息集成共享运用,从上至下分别建立市级任务交办流程和日常巡查处置流程,形成“市级系统指挥派遣——区级平台分发交办——网格处置反馈”的衔接闭环、“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监管闭环,一些多头治理的环境问题得以“一站式”解决,切实提升了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民环境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卓文彬 图片由成都市郫都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