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徐梓凯像往常一样,走到了石庙村的葡萄产业园。葡萄园里,几十个农民三三两两在劳作,场面十分热闹。“石庙村山大河小,土地又贫瘠,世代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经常暗自告诉自己,既然来驻村,就应该为石庙村乡亲们做点什么,为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徐梓凯说,而眼前这片220亩的葡萄产业园,就是他留给这个村子的贡献之一。
![](http://img.tianfupic.com/2020/1104/20201104114617101.jpg)
徐梓凯在葡萄园区疏苗
2015年,徐梓凯第一次来到了石庙村,作为广元市税务局派驻城北镇石庙村的第一书记,刚刚26岁的他,在村民眼中,还是一根“嫩竹子”,“这根‘嫩竹子’,能挑得起第一书记的重担吗?能带领石庙村抖起致富精神,甩掉贫困帽子吗?”村民们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当年的石庙村,是一个‘开门就见山,出门下沟坎’的贫困村。”走在石庙村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上,徐梓凯指了指脚下的路,又指着路旁美丽气派的新农舍,说,”这些房子,以前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这几年全部重新打造了。”
徐梓凯在村里走走停停,与遇到的每一个村民打招呼、聊天,这是几年驻村养成的习惯。“我已习惯每天早晚各一次,走村串户和老百姓交心谈心,熟悉村里的情况,重点看望贫困户、老支部书记、老党员、孤寡老人和村里的能人,石庙村谁家孩子上大学,谁家老人患有疾病,谁家有什么困难,我都门儿清。”徐梓凯自豪地说。因为经常和村民蹲地头、拉家常,村民的“话匣子”打开了,接上了“地气”,工作也就有了“底气”。
“小徐书记,来坐,喝口水……”在通往村委阵地的路上,徐梓凯遇到了正在打扫马路的贫困户谢友生,他站在路边隔着老远就挥手打着招呼,十分热情。“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谢友生的家中了,自从2015年驻村以来,我就成了他家的常客。”看着经过住院治疗后身体恢复得很好的谢友生,徐梓凯笑着走进了他家。
低矮的瓦房,杂乱的房间,面带愁容,双眼无光,这是徐梓凯初到谢友生家走访时的记忆。“看到他贫困的状态,我鼻子酸酸的,想说点什么却又说不出口,心里堵着一团火。”为了解决谢友生家的问题,徐梓凯为他争取了易地搬迁项目,垫付了建房资金,甚至一有空就往工地上跑,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时还帮忙搬砖送水泥桶,硬是让谢友生在2018年国庆节搬进了粉刷一新、设施完备的新居。谢友生动情地说:“是徐书记给了我一个家,没有徐书记,我都不知道去哪儿住呢。”
此外,徐梓凯还为谢友生办理了新农合,解决了医疗费用问题;又在和村“两委”商议后,给谢友生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即负责维护石庙村一组全部1.2公里联组水泥路的清洁卫生,每年收入3600元,同时,还让谢友生在石庙村葡萄产业园务工,每天有60元的收入。
在谢友生家呆了一会,徐梓凯走到了石庙村的葡萄产业园。为破解产业发展、稳定增收难题,持续引导群众产业结构“长中短合理布局、种养工齐头并进”,徐梓凯找到了自己的“娘家”——广元市税务局,为石庙村争取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带着浙江省丽水市援助的130多万元项目资金,在石庙村1组建起了这个葡萄产业园,掀起了产业发展热潮。“我协助村‘两委’重新规划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推行‘村委+合作社+农户’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http://img.tianfupic.com/2020/1104/20201104114710820.jpg)
徐梓凯带领村民在园区除草
随着葡萄产业园的发展,石庙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群众也得到实惠,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组的贫困户龚建生,因为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务工。在看到全村人搞起了葡萄产业园,龚建生便起了参与葡萄园的心思,他主动将自己家的9亩土地流转给村委集体用于建设葡萄园,还积极申请担当葡萄产业园理事长,为村集体服务。
如今石庙村葡萄产业园规模已达到22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产地,预计投产后扣除村民分红后一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龚建生逢人就说:“徐书记千方百计把我们石庙村往致富路上带,有这样的干部,真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
顾了帮扶事,顾不了家中事。“这几年,家里的事我几乎一件也没顾上,一般都是晚上有空时跟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孩子视频聊天说几句话,最感谢的是默默支持我的妻子,让我能踏实扎根在脱贫攻坚一线安心工作。”
2016年,石庙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整村脱贫退出。帮扶任务圆满完成后,徐梓凯并没有选择离开,怀揣着对石庙村728名老百姓的深厚情谊,他又第二次被派到该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几年时间过去了,别的村驻村“第一书记”换了几茬,徐梓凯却从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我和驻村工作队员翻遍石庙村的每一道山梁、越过石庙村每一条河流、走遍了石庙村每一户农宅庭院。长期繁重的驻村帮扶,我也见证了石庙村一点一滴的变化,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修行和磨练。”
![](http://img.tianfupic.com/2020/1104/20201104115325259.jpg)
徐梓凯查看烟农烤烟情况
“如果我是一棵嫩竹,脱贫攻坚的战场就是肥沃的土地,石庙村是绵绵的细雨。这几年,我在这片土地汲取着营养,静静地、慢慢地、不知不觉地破土而出、向上生长。一个人的成长,需在时间中沉淀思想,在基层工作中丰富经历,我庆幸能有这样的一段驻村生活。”徐梓凯感慨地说。
眼前的石庙村,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让人耳目一新,徐梓凯也渐渐由一根嫩竹成长为是一根力挑千钧的扁担,带领村民“栽下致富苗,挖掉贫困根”,用汗水浸透的答卷,回答了组织和村民的期盼。(李光超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