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四川税务“十三五”:扶贫路上的坚实印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0-16 23:18:33 编辑:李光超 点击:

顶古山粉条来了。这两年,来自川南腹地乌蒙山余脉名为“治安村”的小村落生产的顶古山粉条,走出大山走俏市场。年消化7000吨鲜红薯……活了产业,富了乡亲。说起顶古山粉条今天的发展,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秀荣说,这离不开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的扶贫支持。投身最大民生工程,“十三五”以来,四川省税务系统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共计4.6亿多元,下足绣花功夫,踩实万千脚印,在川蜀大地留下精彩印记。

产业开启脱贫攻坚“新引擎”
四川是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全省税务部门也肩负着全省88个贫困县、610个贫困村、13万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其中既涉及秦巴山区等特困地区,也覆盖部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挑好这副扶贫的重担?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局长李杰说,全省税务干部牢记习总书记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殷殷嘱托,肩负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重任,坚持啃“硬骨头”、下硬功夫,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智力扶持三个方向打响“突击战”。


红薯加工为治安村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图为“驻村第一书记”到治安村查看粉条生产情况。

“不起眼的红薯也能大赚钱!”如今宜宾市高县治安村的贫困群众越来越有这样的体会。四川省税务局在帮扶中看准当地群众种植红薯传统的优势,与村里谋划发展淀粉加工、粉条生产带动致富的思路,在投入35万元扶贫资金基础上,又协调当地投资性收益资金60 万元和企业入股105万元,把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省内第一条全自动粉条生产线、年产2000吨粉条的县级行业龙头。税务帮扶干部更是帮着跑市场、销粉条、入超市,让红薯价值翻了好几番。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秀荣说,顶古山薯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里也与贫困户签订了红薯种植和保底收购协议,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群众”联结机制,也帮助当地群众真正找到一条稳定、可持续的产业增收路子。
红薯加工为治安村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而发展水果产业也成为大凉山深处的阿布洛哈村奔小康的“助推器”。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在彝语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布拖县税务局选派的扶贫工作队,不但自己扎下根,还帮村民找到致富的路。扶贫干部们帮着村子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发展脐橙3000株、芒果树6000株、青花椒2万多株、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700元。
税务帮扶与贫困群众需求“碰撞”,帮扶干部的“点子”与当地资源“对接”,加上合作社、“工厂+农户”等新形式,让贫困群众在致富路上不再“单打独斗”,也让产业扶贫走得更广更远。在大巴山区的平昌县石庙村,四川省税务局先后给予160万扶贫资金支持,支持建立平昌县税果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迅速推动翠李种植升级,形成了五大连片的水果种植园,让当地“巴山翠李”成为水果市场“新势力”。2019年石庙村108户贫困户共316人全部退出脱贫序列。雅安市雨城区税务局的帮扶干部还化身为“网络主播”,帮助雨城区望鱼镇大溪村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已通过网络卖出首批七彩蛋。
不止是大凉山、秦巴山区深处,在成都平原、川东丘区等地,也更多贫困群众依托当地税务部门帮扶,依托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收入。今年,成都市蒲江县谢学清一家在税务部门帮助下在把家中7亩土地种上柑橘,渠县安北乡南山村陈选一家也在税务部门扶持下代养柠檬鸡、参与合作社,南部县太霞乡前进村何雪珍一家4亩土地里的“主角”也由玉米变成了辣椒,都获得不错的收益。前进村的何雪珍说,在南部县税务局帮忙下,他们实行“工厂+农户”模式,辣椒直接销售到当地豆瓣加工厂,今年种辣椒比往年种植玉米增收近2万元。
依托旅游产业扶贫,更是让扶贫攻坚支点从一产、二产扩展到三产。稻城县税务局抓住麻格同村毗邻亚丁景区优势,帮助当地群众吃上“旅游饭”。2018年,麻格同村也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
全省各地税务机关在帮扶中找准农业发展规律和当地实情,谋好群众“致富计”,扩展贫困村“朋友圈”,推动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体发展。目前,全省税务系统在扶贫攻坚工作已培植壮大青花椒、苦荞、莲藕等特色产业项目387个、产业链企业531家,“税丰养牛场”等也成为地方示范项目。


“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破“瓶颈”、挖“穷根”,图为带领村民修路。

打通贫困群众“致富路”
住房、道路、照明、饮水等自然基础因素常常是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全省税务系统贫困把群众的难处、生活的苦处记在心上,先后参与改造村居住房面积68万平方米,修建村组道路2862公里、便民桥131座,接通脱贫路上“连心桥”,修好群众的“致富路”。
两年前,甘孜州炉霍县泥巴乡次郎村5.12公里通组路还是坑坑洼洼,群众饱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之苦,也成为堵在扶贫干部心头的“石头”。炉霍县税务局主动协调,扶贫干部积极争取,如今投资290万元的通组公路和入户路硬化工程竣工,彻底改变了山村面貌。
炉霍县税务部门帮泥巴乡次郎村铺就了通组路,成都邛崃市税务部门也帮助当地孔家山村连通了“断头路”。因缺少资金,孔家山村连接当地老川茶产业园的824米道路无法硬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税务部门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争取20万元捐助,让孔家山村“断头路”成为希望路。“我们打算将这条即将建成的山顶路取名‘振兴路’,意为税企携手助力孔家山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孔家山村村委会主任张远琴说。
帮着贫困山村找“出路”,修出条条奔康路。自2016年以来,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税务局看准帮扶村南充市顺庆区马家山村“行路难”、农产品运输难的“症结”,先后出资帮村里修建2.7公里“税务致富路”、1.7公里的“奔康路”、1.3公里的“幸福路”和6处便道路、2处断头路,将分散在马家山上的各个社连接起来,接通到乡镇、进城区大路。村民借助条条水泥路把山里优质的柑橘、黄精、马铃薯、红薯、核桃、禽蛋等销售出去,全村也于2018年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条条道路连接税务与群众的深情,盏盏电灯也照亮美好生活之路。
“路灯亮起来了,这下晚上采茶回来再也不担心看不清路了,农闲时我们还可以在路灯下跳坝坝舞。”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镇茶叶村村民袁志平站在路灯下高兴得合不拢嘴。
茶叶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全村道路无照明设施,群众夜间出行极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而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峨边彝族自治县长梯村的村民。乐山市税务局得知情况后,今年5月底向两村捐赠152盏价值约16万元的太阳能路灯,为村民送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群众需求成为税务帮扶的方向。巴中市税务局在帮扶通江县烟溪乡烟溪沟村过程中从饮水、住房等方面着力,带领村民破“瓶颈”、挖“穷根”。为了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帮扶干部多次到水务部门跑项目,与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找水源,历经3个多月努力,一举解决了全村220多户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帮扶干部还争取县文化广电部门支持,安装全村广播电视网络;帮着村里做好危旧房改造,让102户群众旧房焕新颜。


为了帮助村民修路,帮扶干部多次与村民一起进行土地测量。

扶智擘画贫困村落“新未来”
扶贫又扶智。全省各地税务机关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帮扶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送书下乡等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本领,撑起更大的发展梦想。
凉山州昭觉县地莫乡瓦古村“农民夜校”办起来了。税务帮扶干部积极联系县就业局和劳务公司,邀请农技员、外聘老师等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开展养殖技术和其他各类劳务培训120余人次,还落实就业岗位16个。
“老师教的养殖方法用上了,我养的绵羊长得好。”瓦古村养殖户吉能迟达试养50只绵羊,在夜校老师指导帮助下,存栏量很快发展到70 多只。
而在甘孜州,当地税务部门的帮扶干部看准贫困群众缺乏技能的短板,抓好技能培训,让村民们找到致富的新路子。帮扶色达县大章乡下多村的税务干部协调上级劳动就业部门,共组织4批次摩托车维修、厨艺、藏族手工艺、泥水工等实用技能培训;而新龙县乐安乡桑郎村的税务帮扶干部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乡政府举办的拖拉机、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同时还办夜校、抓引导,宣传勤劳致富典型,倡导讲卫生习惯。
“扶好智”助力贫困群众增强致富本领,同样也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雅安市税务局与6名贫困学子结对助学,为汉源县唐家镇羊山村购买一批图书,建好阅览室,购买近两万元电脑、网络设备组建网络文化室;帮扶凉山州甘洛县黑马乡舍勒村的税务干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当地瀑布沟希望小学捐赠课桌椅100套;甘孜州税务局帮扶资金开展教育帮扶,分学段给予昭觉县地莫乡瓦古村贫困学生500-5000元不等的资助,帮助6名失辍学儿童返校……
据统计,全省各地税务机关共帮助贫困村建立幼教点、文化室、留守儿童活动室等场所419个,资助贫困学生13072人,用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一些驻村干部还开办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义务辅导班,当起免费“家教”,让村里的孩子迈进重点中学、走进大学,甚至考上公务员,用知识帮助贫困村落的孩子改着命运。炉霍县杜柏村第一书记姚俊福连续开办3期公务员考试辅导班,21名孩子先后考上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实现考上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被当地学生称为“书记老师”,被村里群众当成“肯干事的‘汉族兄弟’”。
扶贫有情,扶贫有爱。在川蜀大地600多个贫困村里,既有沉下去、扎实干1700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也有结对帮、真情帮的全省税务系统其他上万名干部。他们捐款捐物、助耕助收、关心慰问……仅消费扶贫,全省税务系统“以购代扶”资金就超过2200万元。他们在共同演绎着四川税务的精彩扶贫故事,在扶贫路上留下更深更美的“税务印记”。(王腾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