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治理生态伤痕 “废地”蝶变“宝地”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22 09:40:43 编辑:苏仁胜 点击:
宜宾市筠连县地处云贵高原生态脆弱区到四川盆地过渡的喀斯特地质缓冲带,森林覆盖率虽超过了54%,但是整体生态脆弱,加上矿山开采,一些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不同层度的出现了垮山漏水、地表开裂等地质灾害。
为修复生态伤痕,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筠连县把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把地质灾害治理和产业发展融合,让生态伤痕蝶变绿色引擎,让废地变成了宝地。
地灾治理  茶韵飘香
入冬后,筠连县沐爱镇金銮村的6000余亩茶园,碧绿常青,云雾缭绕,茶韵飘香。曾经的金銮村茶是地质灾害区域,村组干部和村民很难决策产业的选择。
“我们的地质灾害核心区有三四百亩土地,主要涉及垮山漏水相对严重,老百姓生产生活相对困难。”金銮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果介绍,为治理地质灾害,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金銮村在筠连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既能封山又能致富的产业做起了文章。
“通过镇村引导,群众努力,企业入驻,33个地灾点和开采影响区,涉及的7000余亩地块,现在已经种饲草、种茶、栽漆树等特色作物,建起了茶厂、修起了牛场,鼓足了群众钱袋子。”筠连县沐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应元林表示,这些产业不仅能很好的涵养地质灾害区域,还扩宽群众增收渠道。
“现在我在地里种起了乌牛早,采摘时间早,1亩地可以卖1.4到1.5万元,收入很稳定。”金銮村茶农周明才正在自己家的5亩茶园里忙着冬管,希望在今年春节前后的早茶采摘时节有个好收成。
据了解,通过地质灾害区的治理带动,引领金銮村发展了茶叶6000多亩,产值2000万元左右,此外还发展了漆树1000余亩,蚕桑1000余亩。现在的金銮村风景秀美,村民收入稳步增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地灾治理  青草绿黄牛肥
“我们村一些地方跨山漏水,开裂开口,土地荒芜。”据筠连县沐爱镇金溪村村委会主任刘忠付介绍,与金銮村一山之隔的金溪村,曾经同样深受地质灾害的困扰。由于山大沟深,地里条件差,村里已经有不少农户陆续搬离。
为破解困境,当地村组干部带领固守家乡的村民,积极响应筠连县绿色发展理念,开动脑筋找出路,凭借“老黄牛”的精神,全村借助“种草育山养牛”模式,上演了一幕动人而温暖的田园牧歌。
“我现在养了11头母牛,年底前有6个牛犊要下,还有5个要到了开年以后下,7个牛犊算下来,收入六七万元钱没有问题的。”勤劳的金溪村村民黄永群,凭借一己之力把牛从1头发展到了14头,是金溪村众多养牛户中的一员。
“一栏栏牛,一片片绿,这是我们沐爱即使在冬季也能看见的田园风光。”筠连县沐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应元林表示,为了给牛群提供绿色饲料,金溪村养牛户们大都在自家荒地种上了皇竹草和黑麦草。
现在,金溪村的养牛户家家种草,面积超过了500亩,肉牛养殖发展到了2500多头。随着肉牛养殖规模扩大,金溪村青草饲草料种植面积将超过800亩。
绿色治理 呵护家园
同处地质灾害区的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也通过种草养牛走上了致富路。由于地理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村民格外珍惜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绿色田野,也更加坚定“林草育山、养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
说起养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粪水、粪便和“臭味”,随着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粪污处理是当务之急。
在镇政府和村干部的号召下,经过化粪沼气池的储存发酵,再加上干湿分离,又脏又臭的粪污就可以变成营养丰富的肥料,正好可以用于牛场建立的青草饲料种植基地。
“我这个养牛场的化粪池,可以装2000多吨,干湿分离后的牛粪,非常有利于皇竹草的生长。”金坪村村民杨申华向笔者介绍,他的肉牛养殖场,首要决定和投入最大的一项工程就是建化粪沼气池。
与金坪村一山相连的金溪村,全村在家农户95%以上在养牛,105户规模化养牛户都建设了化粪沼气池,经过牛粪还田,沼液灌溉后的黑麦草、皇竹草嫩绿喜人,村民用沼气煮饭,既卫生又方便。如今,在金溪、金坪,当地构建起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运用+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链。
“通过治理生态伤痕,发展绿色农业,形成循环利用的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产业路子,实现了大地披绿,村民致富,使地灾区变成产业区,地灾地变成生金地。”筠连县沐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应元林对沐爱镇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据悉,得益于这套绿色循环链,筠连县沐爱镇将难闻头疼的牛粪变废为宝,让沐爱镇地质灾害区的养牛产业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治理理念带动下,沐爱镇年存出栏肉牛5.5万头,种草面积达到了1.3万余亩,茶叶4.2万亩,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80%以上,沼液处理及利用达到90%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张华 张必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