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筑其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基层治理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感知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青神县在基层治理中进行了有力、有效、有温度的探索实践。其中,青竹街道办创新治理方式,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面对“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青竹街道创新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条和块拧成一股绳,形成街道大工委统一领导,单位、组织、群众协同共治的新格局,有效破解基层权责“失衡”难题,推动实现“看得见、管得着”。
青竹街道辖12个社区、11个行政村,幅员面积约80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人,党员3217人。近年来,青竹街道创新推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规定问题收集、分析研判、精准吹哨、限时办结、及时反馈“五步流程”,明确即接即办、成效跟踪“两项要求”,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全域覆盖,吹哨“有用”
组织全覆盖。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区域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责任区)”的组织体系,就地就近将城区划分为30个片76个区,由县级部门负责人担任片长和区长,推动部门与包保社区(小区)结对共建,建立街道与部门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机制,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党员全覆盖。推动党员到包保区域和居住小区“双报到”,常态开展文明城市联创、平安青神联建、城市形象联塑、矛盾纠纷联调“四联行动”。一年来,数千党员进小区、进院落,组团开展“护航竹博•你我同行”等系列宣传活动1200余场次,引导商铺、住户落实“门前三包”,帮助市民解决一大批实际难题。
明责赋权,吹哨“有据”
理顺职责关系。建立部门、街道、社区、小区权责清单,明确“什么事项由谁负责”,应由群众解决的一般事项,引导群众自行解决;应由街道负责的常规事项,由街道“交办”解决;应由部门处理的重要事项,由街道“吹哨”解决。
推动扩权赋能。印发《关于城市治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意见》,强化街道对辖区资源的统筹调配权、对执法力量的指挥调度权,推动部门力量在街道聚合。街道、部门、社区协同配合,形成“城市治理共同体”。一年来,共取缔占道经营1450处,拆除违章建筑3882.48平方米,根治了噪音扰民、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等“老大难”问题。
闭环运行,吹哨“有方”
广开哨源。拓宽问题收集渠道,特邀368名热心居民担任“小区管家”,通过“进家门”“面对面”等掌握社情民意,依托微信群、坝坝会等“线上线下”收集问题,实时汇总到“吹哨办”。精准吹哨。“吹哨办”对问题性质、专业领域、紧急程度等分析研判,将问题分为简单、复杂、重大三类,按照“简单问题一天办、复杂问题一周办、重大问题两月办”限期办理。
及时反馈。对办结事项,反馈利益主体并获得认可后,“吹哨办”实行销号处理。一年来,“吹哨办”接单719件,结单719件,群众满意率均在95%以上,有效解决“小区停车难”“电梯管养难”等突出问题320余个。
制度保障,吹哨“有力”
健全街道考核机制。制定《片区长考核办法》,街道每半年考核县级部门一次,考核结果与部门评先选优、目标绩效相挂钩。
完善社区评议制度。建立社区评议县级部门制度,年底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居民代表对包保部门工作进行评议,评价结果作为工作绩效评估的参考依据。
推动小区赋权增能。赋予小区党支部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实行考察干部延伸至小区党组织,倒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示范率带作用;赋予小区党支部对包保单位的考评权,推动包保单位与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主动履职服务。
一年来,县级部门常态组织党员干部到街面治安巡逻、进社区执法巡查、入小区化解纠纷,引导市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全县刑事案件立案率下降18.3%,群众信访投诉同比下降47%。(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