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补贴没到位,住房补贴未发放,村干部优亲厚友……村民反映的问题,他一一记录,并逐一核实;干群关系紧张,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支柱产业……村上面临的困境,他也挨个整理,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他叫冯波,2018年8月,受遂宁市司法局指派,到蓬溪县三凤镇瓦窑沟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有着6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冯波从收集村情民意入手,开启了他的风雨扶贫之路,用两周时间,拉进了干群关系,并用两年时间,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持续增收。
坚持信息公开 赢得村民信任
遍访全部村民后,经过排查核实,冯波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沟通交流不畅和信息不对称上面。如:地力补贴每年是9月份左右打卡发放,村民反映的时候未到发放时间;住房补贴未发放的是自己记错,到银行拖了详单发现款项早已足额打卡;以前集体堰塘发包,包给谁、承包费、承包年限都是村干部决定,然而村民不知情,也没有决定权,常有怨言。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村民一旦遇到问题,都会归咎到村干部头上,加上沟通交流的不畅通,更加深了干群之间的误会。于是冯波与村两委和工作队员讨论后,决定从村集体堰塘发包入手,赢回村民信任。
第一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引导村干部和村民积极讨论,会议就发包底价、发包年限、发包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并约定任何人均可参与竞标,同等条件下本村村民有优先承包权。第二步:会后形成发包方案,向全村公告10日后,召开开标大会,开标后再将结果公示5日,期间接受村民监督投诉。
本次堰塘发包村民全程参与,并积极竞标,不仅成交价较以前大幅上涨,满意度、获得感还大幅提升。在后来提灌站管理、低保评议、道路维修加宽等议题上,冯波也坚持采取广泛征求意见、全面公示公开、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的方式,重拾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提升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干部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引进青花椒产业 带领村民持续增收
扎实的群众基础,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村干部的支持,冯波准备在脱贫攻坚之路上大展拳脚。
然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萧条的产业像冬日里的冰水,狠狠地泼在了冯波脸上。以前发展中药材、榨菜、莲藕、番薯以及生猪养殖等产业的失败经历,大大打击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7年瓦窑沟村就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但是要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持续增收,没有支柱产业可不行。经过调研和分析,冯波找出了这些产业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窘境;二是村民技术欠缺,不适应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三是信息不对称,村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找出了症结所在,冯波很快就开始想办法补齐基础设施这块短板,他带着工作队员跑县上、跑市上,进进出出各个单位,为村上争取各项资金,加宽、维修道路,新建生产便道1公里、提灌站管道1公里、抗旱池10余口、拦河堰2座。今年春季旱情严重,村里的提灌站配合拦河堰就发挥重要作用,保障了全村的春耕生产用水。
基数设施完善后,冯波又开始思考支柱产业的发展,他领着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遍访产业发展能人,最终和本村成功人士李海谈成了项目合作。李海团队靠着在种植青花椒方面丰富经验和专业技术,在瓦窑沟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多为山坡上的撂荒地),发展青花椒产业。
李海团队的入驻,不仅给村民带来了青花椒种植技术,还让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红利。冯波力主采取村民流转土地、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即:村民、村集体土地流转费每年共收入20余万元;贫困户到产业基地务工劳动报酬60-100元/天,2019年度全年收入务工报酬总额近20万元;村集体利用各级扶贫资金20万元投入青花椒基地,根据收益情况,每年可享受不少于5%的分红,年终再分给村民。
“目前青花椒长势良好,明年将进入丰产期,村民的分红也会随之增加。”据冯波介绍,下一步,瓦窑沟村将继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让生产便道延伸至田间地头,水利设施也要进一步完善,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将盘活土地资源,就近解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胡烨煜 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