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引路人”刘春红自创智能碾米机,构建产业脱贫新格局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23 14:23:55编辑:周姿彤
当前,很多合作社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如:高成本、低利润,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土地流转难等。蓬溪县任隆镇依姑村绿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春红自主研发智能碾米机,把大米卖出了新花样,以此打破了粮食种植效益低的瓶颈问题,构建起产业脱贫新格局:
——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长期稳定增收;
——使村民的农副产品从农村直接走进小区;
——让贫困村村民变被动等分红为主动种粮当老板。

刘春红
变百亩荒地为致富良田 每年带动1000余名贫困户增收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批转移,依姑村大量农田无人耕种成荒地。在外务工长达10年之久的刘春红,每年回家见到成片良田被撂荒都感慨万千,2014年,他下定决心在家门口创业,从地里挖黄金,带领村民奔向致富的光明大道。
2015年,他在依姑村流转300亩撂荒地和100多亩熟地,种下了第一批粮食作物水稻。这一批水稻收获的48吨稻谷以当时1.35元/斤的市场价卖了11万块钱,除去农机费用,种植水稻有钱可赚让刘春红在全程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尝到了甜头。2016年,他又流转了隔壁远景村220亩农田,这一年流转的590亩地共收入27万元。2017年又整理了依姑村6社、4社、3社、2社荒地做代耕,共开荒了245亩地轮种小麦和黄豆。
两年多时间,村里大片荒地成了致富粮田。刘春红的返乡创业,不仅让依姑村、远景村本撂荒已久的百余亩农田重现生机,也让两村村民看见了增收致富的希望,除去每亩地350块钱的土地流转金,村民还可到合作社打零工。平时有机械去不到的田边需要人工整理、收割谷子要请人封装、抛洒秧苗要人工管理……刘春红都会优先考虑本村村民,保证务工人员每天100块钱的收入。单是提供就业,合作社每年都能带动1000余名贫困户增收上千元。
引进加工生产线 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2017年,一味扩大种植规模,开荒轮种小麦和大豆绝收导致了合作社资金短缺。“如果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补贴也不能带领合作社走出困境。这两年,我们没有成为赢家,合作社里的社员有些动摇了。”不甘心的刘春红又开始思考计算,“粮食价格不理想,即使解决了种植技术也不能大幅提高营收。”
于是他跟合作社的骨干成员踏上了考察取经之路,先后拜访了一些优秀合作社、参加了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培训后,刘春红带头决定:绿全种植要生存,必须要做进一步的深加工,做自己的品牌。
2017年9月,合作社与贫困村高岩村合资购置大米加工生产线和挂面加工生产线,同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品牌“绿全绿”。满怀感恩之心,合作社每年不论盈亏都会给高岩村村委会3.3万元的入股分红。政府和合作社“惺惺相惜”、共同发展,高额农机费用解决了,贫困村的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
加工生产线的引进让刘春红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清晰的定位:因为绿色、所以安全,只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直接对接城市里面的商超。紧接着便在遂宁市河东新区开设了第一家农产品直销超市,贫困村远景村将帮扶单位提供的门店租给合作社,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第一家农产品直销超市的开设不仅让村民的农产品直接走进了城市,还壮大了高岩村的集体经济,社员们也信心倍增。
开创卖米新模式 激发村民主动脱贫积极性
目前超市每个月光土鸡蛋一类都能卖七八千块钱,合作社基本稳定下来后,刘春红思考出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把更绿色、更新鲜的农产品及时地送到消费者餐桌上。
2018年,刘春红第一次认识了碾米机,了解到市场上的碾米机加工四川的大米会有杂物和碎米。通过拜访、学习、取经并结合在福建务工时自学的电机知识,刘春红对普通碾米机进行改装升级,将一整条大米加工生产线融入到一台机子,自主研发出现碾现售的共享智能碾米机。
2019年5月,智能碾米机样机在绿全种植厂房内组装完成,刘春红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到了专利。“目前已在乐山投放4台试运行,试行至今每台每天都有至少100斤的销量。智能碾米机让业主24小时都能在小区买到现碾的大米,通过扫码即可设置购买数量。”刘春红说,“智能碾米机加工出来的大米因为更绿色、更新,销售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半。今年9月份前预计在遂宁投放5台。”
智能碾米机缩短了农产品到餐桌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益、调动村民搞农业的积极性,刘春红提出一套帮助村民卖米的新模式,即:村民收获水稻后,需要用智能碾米机卖米的那个月,向合作社缴纳1500元的服务费和2000元的智能碾米机租金便可将收获的稻谷直接运往各小区,其中服务费用于运输和存储谷物管理费用,当月卖米数量不限,凡是经过智能碾米机的货款,都直接打入村民的账户。
合作社承诺在该模式下每亩地可增收30%,增收30%可不是空口大话,而是由试运行期间的真实数据计算得来。看到刘春红通过新模式有了切实可见的收入,依姑村曾建文、龙刚等四人将自己原本只有四五亩地的种植面积扩到了六七十亩,群利镇、文井镇、安居区、绵阳等地也有不少村民主动参与进来。
“刘春红把已经开荒出来的大部分农田转给有需要的村民,村民种植水稻整个过程都是由合作社机器操作,种子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虽然种植面积扩大了,但从水稻播种到收割整个过程,我们费的心和花的成本都少了,卖出去的价格还更高了。”依姑村村民曾建文说。
龙刚给自己算了笔账:“按照传统模式,一年辛辛苦苦种5亩地,经营得好的情况下亩产1000斤,5000斤稻谷按照市场价卖出去一年收入不到1万块钱;按照刘春红的模式,5000斤水稻加工成大米以两倍价格卖出去,就是两万多块钱,而且在他合作社的机械帮助下,我们扩大规模,收入会成倍增长。”今年,龙刚便流转了50余亩地种植水稻,准备收割后用刘春红的模式销售。
智能碾米机与电商平台有机结合 拓宽村民致富门路
智能碾米机不单单是一个共享的无人值守智能碾米机,刘春红还给它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让其带动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小区。据刘春红介绍,碾米机正面加装了显示屏,显示屏可播放已录制好的视频,也可同步播放种养殖户的实时监控,还可以直接扫码通过线上网店下单。
通过智能碾米机这个平台,更多城市居民了解了农产品生产过程,让那些渴望吃到新鲜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有了值得信赖的途径。等待碾米的几分钟时间,足以让“绿全绿”品牌走进消费者的视线,对货源的严格把控也让“绿全绿”的农副产品走进了消费者心里。
刘春红用实践证明:带动村民给村民自己打工,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扩大种植面积,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规模化、现代化种植的积极性是脱贫攻坚乃至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合作社做好标准化生产,搞好品牌化经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销售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们在荒芜的农田上走出了一条条致富之路,不仅仅带动几个贫困户、贫困村的发展,也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减贫开辟了新天地。
走进现在的远景村和依姑村,映入眼帘的就是方圆几里无荒地、处处都是致富田的景象。(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