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重在基层治吏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6-09 08:34:59 编辑:杨仁昌 点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决定,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干部既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也是基层治理的对象,基层治理重在基层治吏。

思想是治理和治吏的根子,折射宗旨意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民只有“更优解”没有“最终解”。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党把人民举过头顶,把生命摆在首位,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战斗堡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初心使命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同时,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政绩观错位,盯着位置搞自我设计,围绕升官划“晋升路线”,千方百计追求“显绩”,把宗旨意识抛到脑后,对群众呼声视而不见,思想根子上是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弱化。推进基层治理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治理工作的基本标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发挥民智,持续增强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能力是治理和治吏的基础,彰显干部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疫情就是一场风暴,风暴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暴露出我们一些基层干部防护意识、科学素养、治理手段等方面问题,个别地方疫情防控简单粗暴,一些疫情平稳的地方出现“一刀切”式防控,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企业复工复产。疫情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推进新时期基层治理工作,就要切实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努力提升“八大本领”,让干部的业务素养从“万金油”向“专业型”转变,工作理念从“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治理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解决基层治理痛点堵点难点,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作风是治理和治吏的关键,检验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带领中华民族于“漏舟之中”站起来,于“一穷二白”富起来,于“改革开放”强起来,靠的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实干。然而,在全面从严治党、高压反腐的背景下,极少数党员干部过起“佛系人生”,当起了“甩手掌柜”,安于现状不进取、安坐官位不奋进、安享“俸禄”不奉献,与党的优良作风格格不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攻关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面临挑战前所未有,我们不仅要答好全面小康的“必答题”,还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加试题”,没有一点拼的精神,没有一点闯的劲头,没有一点冒的气质,是干不成事业的。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要敢钻“矛盾窝”、敢办“棘手事”、敢啃“硬骨头”,常跑跑大码头,常走走小街巷,常看看农家院,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缺不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切实避免开始心中一团火、决策一头热、方法一刀切、推进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的现象。

制度是治理和治吏的保障,体现刚性约束。“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全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既是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径,也是基层治理的制度保障。基层治理首先要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依法用权,要规范权力运行,明晰权力边界,建立权力清单,优化运行流程,把权力关进笼子,让制度“长牙”“带电”。要鼓励干部探索,宽容干部失败,允许干部试错,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给改革创新的干部戴上“护身符”,给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实施村(居)务阳光工程,推行“阳光问政坝坝会”、村(居)事务答疑会,拓宽群众参与治理渠道,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自治,让基层治理敏感问题在阳光下“脱敏”、热点问题在公开中“散热”。(中共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蒲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