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安居区创新校家社机制筑“温馨之家”守护留守学生成长晴空
周末假日,本是孩子与家人共享欢乐的时光,但对于遂宁市安居区众多农村留守学生而言,却面临着教育缺位、关爱缺失、监护缺乏等重重困境。为切实破解这一难题,四川遂宁市安居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会同教育等多部门,聚焦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的需求,率先行动,精心打造“温馨之家”,通过系统化服务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机制,为留守学生的成长之路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顶层设计,为留守学生“温馨之家”“搭台子”
“安居区农村学校众多,以西眉中学为例,该校现有学生2300余名,其中留守学生占比达 40%。”安居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马胜康表示,为精准施策,区关工委会同教育、妇联和团委,对全区中小学校展开了全面调研,摸清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底数,深入剖析其面临的问题。
基于调研成果,安居区果断启动西眉中学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寄宿试点工作。通过建好教师管理团队、健全完善关爱机制、建强亲情联络室等方式,调整优化特色课程,构建起了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期间托管服务的运行机制。
该机制自2024年10月启动以来,成效显著。家长满意率、学校服务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位在新疆打工的张女士,在给校长的热线电话中难掩感激之情:“我女儿小曼读初三,自从进了学校周末假日托管班,心情开朗了,成绩也稳步上升。孩子开心,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真心感谢学校领导!”由于业绩突出,西眉中学成功获评“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基地”殊荣。
暖心服务,为留守学生快乐成长“铺路子”
西眉中学深知,关爱留守学生不仅要解决实际困难,更要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与成长的动力。为此,学校着力提供一系列暖心服务,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温馨的“第二个家”。
在生活保障方面,学校免费为周末假日寄宿的留守学生发放必需的生活用品,提供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餐食,还贴心配备洗发膏、沐浴液、电吹风等物品,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同时,学校关工委还通过开展体育锻炼、作业辅导、兴趣培养、亲情交流等方式,全时段、全天候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快乐的成长环境。“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实践,同学们的自律性增强了,心态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家长也更放心了。”西眉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黄府成表示。
九年级四班学生张鑫玥是周末假日托管班的“老面孔"。她兴奋地说:“去年我就参加了托管班,接触了陶艺、剪纸、无人机等课程,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今年我第一时间申请继续参加了托管班。”九年级六班的白宇轩则是今年新加入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只有奶奶照顾。得知托管班招生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这里开启新的成长旅程。
赋能培优,为留守学生启智润心“竖梯子”
今年,西眉中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寄宿试点规模。每个班不仅增加了学生名额,而且与市青少年宫、安居区关工委、共青团安居区委、区妇联等单位加强合作,优化师资队伍,增加活动类课程,向“强”迈进、向“新”发展。
黄府成表示,学校将以打造温馨的“第二个家”为目标,通过“小投入发挥大效应”“小活动激发大素养”“小阵地集聚大家庭”以及关工委入校宣讲等多种方式,赋能培优,持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将校园建设成为“温馨家园”,让试点变成示范,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3月 31日,遂宁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蒋海斌陪同四川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道平一行前往西眉中学调研。蒋海斌深有感触地说:“周末假日托管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载体,遂宁各级关工委要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持仁爱之心,传递向善力量,抓好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学校参与,致力于打造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寄宿学校‘遂宁模式’,交出一份充满温情的‘银发有为’答卷。”(供稿方:遂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