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座院落拔地而起,条条小道顺势而建。
城关村位于昭化区昭化镇西北部,背拥昭化古城旅游景区,“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绿荫鲜花”、“入城不想爹妈、进村不恋老家”是该村目前最真实的写照。商户、游客纷纷落沓而至,城关村俨然成为周边旅客“不得不来”的旅游度假“宝地”。
而在此之前,城关村却是另一番模样。
固本强基,筑牢最强战斗堡垒
多年以来,城关村都存在人多地少现象。百姓持土自保,既不愿把少量土地拿出来公用,又无处建房,或者建房无章。总之,民心散漫、环境脏乱,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片无人问津的“滞留地”,长期制约着城关村经济社会发展,集体经济的“零”收入更成为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诟病”。
俗话说,“只有不会做的厨子,没有不好吃的肉”。城关村党支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痛定思痛,狠抓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打开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
配好一个班子,能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城关村始终把党的建设同经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着力打造过硬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带头人“领头雁”、党员争先模范作用。
“我是党员,我带头”!在“破先例”的尴尬处,城关村党支部以己为先,带头出力出钱,主动让利让步,一点一滴做给群众看;“我是干部,我先上”!在“谁出头”的问题上,他们总是躬亲示范,迎难而上,一步一坎带着群众干。
“理念决定出路、行动推动进步”。城关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理念,抓小抓好村内大小事务。
“村里大小事务,都由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定。我们依托昭化古城、大蜀道遗产、农业产业园,走绿色发展之路。全村上下齐心,实践为上,干事氛围良好。”城关村党支部书记杨修明如是说。
栽好梧桐树 引得金凤栖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村的环境卫生都整治不好,何谈发展经济。
于是,城关村首先拿环境整治“开刀”,把改善生活环境同景区长远发展相结合,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道路“美化、香化、绿化、彩花、亮化”五化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六建六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大兴旅游厕所、停车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农户共建花园式庭院。
与此同时,城关村围绕昭化镇“再造一座昭化古城”的号召,通过多方动员、极力协调,置换123亩土地,移民搬迁156户468人,高标准建成传统院落式商业用房15座 156套,并配套完善水景观、文化广场等旅游设施,“昭化西市”景区新发展极应运而生。
住户和商户高度融合,景区与村社完美重叠,老百姓既是开门迎客的主人,又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坐在家门口创收变成现实。
秩序好了、环境美了,关键在保持。如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
近年来,城关村把推进乡风文明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建立家庭道德和新风文明积分制度,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让人人讲卫生、村村爱整洁的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城关村还完善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说事服务站、农民工服务站,有效制约村民不良行为,化解群众矛盾问题。”昭化镇组织委员张仕林介绍,自从有了星级评定,城关村家家户户为了争要‘五颗星’、争当‘星级户’,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死扣”变“活扣”,集体经济发展趟出新路子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项硬任务,如何将难以下咽的“滚刀肉”变为人人争抢的“五花肉”?
城关村转变工作方法,破除“等、靠、要”思想,变“伸手要钱”为“放手挣钱”。
“因为前期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系列工作的扎实开展,加之城关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城关村居民渐渐破除了‘因循守旧、固本守业’的僵化思想,愿意将土地拿出来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城关村党支部书记杨修明告诉笔者。
在充分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城关村成立了“城关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零星农户土地、房屋的闲置资源整合折算入股转化为村集体资产,由村统一规划管理、统一经营开发,在产生经济效益后,按股向农户分红。该村先后建成批把园2个,特色蔬菜园40亩,年产值40余万元。
依托昭化古城、昭化西市景区优势,该村又成立了“昭化三国西苑旅游合作社”,将中组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百万资金,融入景区发展,变资金为资产,修建景区商业用房2套450平方米,智能化停车场2处800平方米,车位30个,半年来,通过租赁的模式,集体经济资产收益达10万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的城关村村居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发展。2020年,城关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王菲菲 张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