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古人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腐败滋生的深层次原因正是自身。古代学者尤其是儒家,将道德看作一个人的根本。提倡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思想关键。实践与总结出一套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学术观点,对社会中存在的官员腐败现象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一个人的贪婪才是滋长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去除贪婪便成为了杜绝腐败行为的重要思想与核心条件。然而,人的欲望又是根深蒂固的,古人的智慧在于,发扬道德水平来引导欲望,使人人对己的私欲变成大公无私的志向。古言有道:“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对道德的追求应该奋力而为,对欲望则需要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要易于知足。
对欲望而言,古人不会排斥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会对此划定一条界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可以正当地获取金钱,但不能依靠不道义的手段来谋取。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原则。贪婪的思想与奢侈的生活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减少贪欲就需要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贫安乐、节俭崇德的生活才有利于激发高尚的志向与远大的理想,这同样也是对执政者的最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与个人的事业、国家的兴盛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指出“历览前人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欧阳修总结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若是奢靡的风气一旦形成,便难以纠正,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戒除贪欲,就必需学会善于对抗诱惑。春秋时期,曾有一个人把宝玉送给子罕,子罕说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丢失了吗?还不如各自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这便是子罕的“以廉为宝”,追求高尚的执政道德,若是做到了面对巨大的财富依然能够不动心。那么便可以一生一世都做清官,同样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为人准则与荣誉。南宋的《三字经》有一句:“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唯一经”。这种重德性而轻货币的理念,“家传万贯,不若一脉书香”的思想,才足以让官员坚持一生清廉而无怨无悔。(成都市双流区网信办 王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