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球城市竞争中,唯有最大限度发挥出企业的主体优势,才能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持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
2020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科学城?成都描绘蓝图。
6月3日,成都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推出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国西部科学城呼之欲出。规划中提出,成都将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通过5项重点任务14项推进策略,分三步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可期
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依靠环境,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引领,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成都市近几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专利数量大幅增长,企业、人才、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给成都带来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也带来了民生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深度开拓。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有很多,但科技创新才是其核心竞争力。2019年,成都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总数突破4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营业收入突破9300亿元,同比增长11%;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成都独角兽企业实现了从0到6的突破……深植于城市的创新基因,让成都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
借智全球,从一开始就站在高位谋划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我们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深入研究。”成都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
6月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新经济活力区: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打造世界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余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集聚华为成都研究院、京东方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首批支撑项目在启动
5月20日上午,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批支撑项目在成都科学城正式启动。本次集中启动的6个项目,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领域,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由中科院相关院所和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
其中,4个为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2个为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项目。分别是: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超过14亿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支撑。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在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正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
推动跨区域及国际化协同创新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构成,如何推动跨区域以及国际化的创新与合作,是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重要路径。
《征求意见稿》提出,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三项策略。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携手重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机构,争取量子通信国家枢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两地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高质量举办西博会、创交会等活动;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学城加强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在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在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温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