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鹿
近日,从都江堰市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获悉,该保护小区红外线相机监测影像显示,大熊猫同域保护动物亚洲黑熊、毛冠鹿、斑羚、花面狸、黄喉貂、豹猫、野猪、猪獾、丽色噪鹛、斑背噪鹛、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野生保护动物陆续在同一区域打卡,标志该区域生态保护良好,保护小区建设初显成效。
据了解,“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综合多年保护经验衍生的保护模式。以村级议事会为平台,通过村民自治的管理创新模式,加强集体林中大熊猫栖息地管理与保护,引导社区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兼顾保护与发展。
獾
2014年,WWF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联合社区处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虹口两个片区和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是大熊猫交流的重要廊道,率先建立了都江堰市联合社区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通过成立保护小区管委会、巡护监测队,设立界桩、宣传牌,开展社区培训教育和宣传活动等,取得了很好保护成效。区域内狩猎、打笋、盗伐等破坏森林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2018年金丝猴种群迁移到联合社区村委会周边活动的影像中央电视台给予播报。在取得保护小区建设经验后,WWF会同一个地球基金会、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都江堰市高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针对高原低海拔区域大多种植厚朴等经济林木,加之人为干扰较大,严重阻碍了动物之间的交流等情况,划定了保护小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加强巡护监测队伍建设,开展人工巡护与红外线监测相结合,并在地震后受影响的原水源地区域开展了野生动物饮水点恢复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通过近期监测情况看,野生动物交流不断增多,可以充分证明该区域人为干扰减少,保护工作卓见成效。
红腹角雉
“保护小区”建设的经验证明,集体林保护小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有力补充,是拓展大熊猫栖息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证明,保护区的周边社区在大熊猫和栖息地保护上不仅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大熊猫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也离不开社区和社区老百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温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