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0点,随着“解除城市封控”的一声令下,武汉“封城”76天后,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国内疫情的硝烟正渐渐消散,复工复产、发展经济成为现阶段主课题。有专家认为,后疫情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最佳选项,而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促进经济升级、科技进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
从机器人查房、远程会诊、智慧急救车,到无人机喊话、智能测温、AI健康信息采集……成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科技“武器”被前所未有地应用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应用场景的落地速度。
人工智能AI抗疫
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拥有良好人工智能基础的成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充分利用自身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研发出多项“黑科技”助力疫情智能化防控,在服务抗疫前线及后方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都发挥出重要示范作用。
医院作为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主战场”,大量医护人员疲于配药送药分发,人与人的接触也会增加感染风险,用机器人来进行测温、配送药品,一方面可以把医护人员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隔离传染源,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研发的“小护士”智能机器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穿防护服,可以根据设定的程序,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还可以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测试,包括体温、血压、心率、血氧检测分析,还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360度的消毒喷洒,5分钟内即可对25平米内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实现99.9%的杀灭率。
“小护士”智能机器人
“疫情期间,该机器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得到应用。”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防疫应急治理服务系统
测体温、戴口罩,已成为不少人外出的自觉行为。但在人流密集区,逐个测体温难免排长队,会带来交叉感染的隐患。四川饶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防疫应急治理服务体系,运用5G、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智慧门端、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电视、pc电脑端、户外智能设备等同步的智慧防疫应急治理服务体系建立起了一体化门服系统。借助它,可以快速建立防疫应急治理基层疫情防控的“防线”,并且可以实现各种智能设备、手机等信息同步。
医疗机构的肺部CT影像快速诊断以及疾控部门通过对临床机构日常肺部CT检查影像的快速筛查,对于第一时间发现危及公共卫生安全的相关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由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公司联合研发的“肺部多病变CT影像AI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能够迅速、高效地对患者胸部CT影像做出分析,发现具有肺结节、肺癌、结核以及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病毒性肺炎等病症的影像特征,为临床节省大量时间,同时可对患者不同时期的胸部CT特征做出定量分析和对比,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进展预测。
该技术依托于“疾病流行病学大数据研究平台”,由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牵头,汇聚近20家医疗机构的医学研究支持,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数据来自于临床确诊病例,数据的遴选、标注,组织华西医院放射科影像专家完成。
大数据+物联网
织就疫情防控“天网”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如何精准筛选发热人员、阻断传播源以及传播途径是首要任务。
新冠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
信息直报、实时监控、预警预测……在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新冠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不停地运作着,大屏幕上实时更新,动态疫情防控大数据一目了然。
这套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是成都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从研发到上线,仅仅用了72小时。这套系统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快速追踪。
随着疫情的蔓延,市民一方面对本地的疫情极为关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日常求医变难的困境。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上线新冠肺炎7x24h在线问诊服务,累计服务17万人次;成都无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查询工具能为用户提供是否与已披露新型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的便捷查询,访问量已超6000万次。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清晰地看到全国、全省的疫情地图和实时播报,及时了解本地疫情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在手机上进行预检分诊登记、在线问医、定点医院查询等服务,这些都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疫情期间,作为疫情防控的幕后工作者,成都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数据专家团队,参与了成都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新冠病毒在成都的传播态势分析和传播趋势预测、成都防疫效果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监测分析提供相关专业意见和建议。
数联铭品在春节期间,启动了疫情分析服务工作,在国家信息中心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在数据挖掘、模型算法、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核心优势,完成了10余篇大数据疫情分析专报,内容涉及人口流动及患病风险计算、医学防护用品供需平衡分析、各行业复工复产情况等,为疫情监测与防控贡献“大数据力量”。
“大数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坦言,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数据、算法及其分析结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通过大量的本区域的、其他省市的确诊病人数据,才能判断当前这一地区处在哪个传播阶段,从而为小区隔离、学校复学、企业复工复产等的措施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在疾病管控的过程中,通过数据了解不同人口流动情况。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成都后劲十足
“新基建”是后疫情时代振兴经济的发力点之一。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必将迸发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3月9日,成都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力量充足,在蓉高校拥有12个与人工智能相关“双一流”学科和A类学科,随着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智能分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正在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此番获批,势必加速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我们将积极开展‘3+2’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即‘3项必试+2大支撑’五个方面的建设。”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项必试为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技术应用示范;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三权改革”等政策试验;加快推进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实验。2大支撑为推进“一核一城多区”的载体建设,并从高层次创新要素集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攻关和高质量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基础能力。
“试验区现有载体建设支撑项目8个,预计投资超过5亿元。”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申报方案,成都将全力推进“一核一城多区”的人工智能载体建设。“一个产业核”即把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国内领先示范区;“一个创新城”即把成都科学城打造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多个应用区”即依托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13个人工智能强相关产业功能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活跃区。
如今,成都发展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带来大量基础需求的同时,也对基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新基建”的热潮,从政策到资金再到技术积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而不断深化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流,将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都也将搭乘“新基建”这趟快车加速发展。(温彩苓 由成都市科技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