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刘红生:历史传承下来的技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

时间:2017-06-18 20:48:07 来源:中国网 编辑:谭希
  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在中国教育部和文化部的联合努力下,第一次完成了落地展示。这个专题展览由序厅、研培计划成果展、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三个部分构成,涵盖了陶瓷、漆器、金工、竹编、刺绣等多个门类680余套作品。
 
  展品是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遴选出来的。此前各高校及工作站的推荐作品数量,是最终陈列的两倍,约为1500套。来自河南禹州的钧瓷技艺传承人刘红生,有两件作品入选了这一展览。
 

 
  钧瓷技艺传承人刘红生携作品参展。陈彦臻 摄
 
  这个43岁拥有俊朗形象的男人,目前是河南禹州市钧瓷窑炉博物馆副馆长兼艺术总监,而禹州一带正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的发祥地。尽管家中事务繁忙,刘红生仍计划从开幕首日起,在成都待上8天。我们约好在17日起飞返程前的一个中午见面。他此次来蓉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参观大师展和包括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几个外国展览上,"这次主要是带着两件个人作品参加展示,另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国外作品的最新动向,比如这次重点看了新西兰、日本等几个展馆,对比这些国家的作品与上一届的变化"。
 
  连续几届国际非遗节,刘红生都有参与。这一次,他带着名为《天道》的代表作和一件茶席联展作品,为钧瓷站台。期间,还和一起参与清华大学研培计划的老同学们数度相遇,顺便去了趟青城山。2015年冬至2016年春,刘红生进入清华大学,成为研培计划的一员。在北京,他与来自中国各地从事陶瓷、漆器、金工、刺绣等手艺的传承人相遇,随后,在非遗及工艺相关的各类展览中,他们自发形成了一期一会的惯例。
 
  今年夏季的成都展会上,清华研培计划的师兄弟姐妹20来人又碰面了,刘红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得到了下一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准备各自回家后分头开工。从关注国际最新手工艺风向到中国多门类传统技艺跨界融合,作为中坚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刘红生一直寻求着钧瓷的创新突破。
 

 
  刘红生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陈彦臻 摄
 
  中国网·锦绣天府:作为研培计划中的学员之一,请谈谈在清华学习时的经历。
 
  刘红生:当时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等高校做具体的培训工作,要求每个省(自治区)、市把一些年轻有潜力的学员报上去,希望这些学员能够在审美上做出突破,让非遗更接近现代审美。可能是觉得年轻人突破起来更快一些,所以年轻化是研培的一个学习主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清华大学第一期到第六期研修班同学的1+1的作品展区。我也是研习计划中的学员之一,2015年冬天去,2016年春天结业,主要学习的是世界美术史、陶瓷史和美学相关课程。清华提供的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目的是让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在审美上有一个高度提升。我早期去的时候,陶瓷、漆器、金工、刺绣等多个门类的手艺人是混合在一起学习的。
 
  中国网·锦绣天府:你是如何进入钧瓷这个行业的?
 
  刘红生:19岁高中毕业之后,我发现河南禹州钧瓷研究所正在招收工人。虽然那时我对钧瓷不是很了解,但之前一直都喜欢收藏石头和邮票,对一切具有艺术含量的事物有极大兴趣。所以,正式进入研究所后,头一年参与的是钧瓷烧制环节。烧了一年的钧窑,研究窑变。
 
  1994年春天,钧瓷艺术家任星航老师对我说,你不能只烧窑啊,还要会做,做完之后再烧更有趣。就这样,我开始在他的指引下尝试陶艺制作,也开始通过考古研究,把一些瓷器残品、残片进行复原。我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根据古时的一个花瓶延伸制作的-——在原型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拉长,最终呈现出十分秀丽的外观。
 
  做出来后,我们研究所一个做销售的大姐说,红生我帮你把它卖掉吧。我当时的反应是,别逗了,我只是个学徒。除非师父认可你的作品,否则我是没底气销售的,也认为这东西做出来肯定没人要。但她还是坚持要试试,然后过了一周她对我说,已经卖掉了。我当时仍然不相信,她说是真的,卖了700块。1994年我的工资是150元,一个瓶子卖了700元,差不多是我5个月的收入。
 
  后来我就开始大量创新,去搞设计。仍是在考古复原器型的基础上,做提炼创新。2000年,接触到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造型艺术家韩美林老师,又做了一次创新。2015年,我再次前往清华大学学习交流,完成了全新的概念融入、技艺吸纳......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这是几个重要的经历。
 
  中国网·锦绣天府:作为河南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时至今日,你对钧瓷的总结性经验是怎样的?
 
  刘红生:我做这个行业有24年了,感觉钧瓷制作是需要长期探索的。可能大家以为很容易就做出来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艺术等等要素。比如胎和釉,需要科学的配比才能为烧制不产生大量次品铺垫基础;同时,它又是具有艺术属性的,依靠设计和创作,去融入生活;工艺技术方面,则需要经历打磨光滑等工序,让制作出来的作品更趋于完美。
 
  注重科学、技术、艺术三方面的结合,这个观念我是在2000年以后才形成的。以前觉得会烧窑就很欣慰和自豪了,当后来接触到设计,就感觉难了起来,就需要考虑怎么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让更多人接受。中间需要不停地去思考,这还不只是在已有的钧瓷范围内思考,汲取范围可能还包括青铜器、玻璃、漆艺等很多关联门类。综合分析之后,你才能判断什么是更适合钧窑创新的。
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