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奔流两千载,天府之源都江堰。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且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以及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
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成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地。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的雨量和温和的气温,四季分明,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龙池湖景
都江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37%,植被丰富多样,从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针叶林,再到湿地植被和灌丛草甸,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态景观。2021年10月我国首批5家国家公园成立,都江堰市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划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出了都江堰这个绿翠浸润、绿水长流的天府源头。
这里不仅汇聚了众多珍稀濒危物种,而且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红外相机捕捉大熊猫母子照片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最新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已记录的高等野生植物达264科1081属2830种,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同时,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已记录野生动物1072种,它们在这片绿水青山中繁衍生息,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生活着16只野生大熊猫和近70只圈养大熊猫,以及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5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川金丝猴、四川羚牛、林麝、藏酋猴、斑羚等珍稀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都江堰青山茂林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珍贵的生物群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美国生态学家E.O.Wilson曾说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保险单。”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之基。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更是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方面创造巨大价值,年贡献可高达33万亿美元。
我国作为第一批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始终致力于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财富。其中,都江堰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
近年来,都江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野外联合巡护照片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多措并举做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工作,创新实施人工洞穴、人工饮水点等项目,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不断改善大熊猫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自然生存环境。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视频监控、低空无人机巡护等工作,建立‘天空地’一体的数字化监测体系,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保护“国宝”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照片
作为生命的源泉,水资源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上,都江堰下足了功夫。先后投入资金6.7亿元,实施智慧水务、水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及灌区现代化提升改造等项目,确保11个地表水断面的水质达到I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达到100%。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表示,都江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特别是在智慧环保方面,都江堰于2023年升级了智慧环保监控中心,构建了一个由3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89台(套)视频监控设备及19台(套)电子围栏等组成的立体化环境监管网络预警体系,大幅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都江堰还特别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也为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都江堰坚定不移地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致力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通道,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使都江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府源头。(杜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