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2023)》发布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3-15 16:09:45 编辑:林锐森 点击:
2023年,成都市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不断推出有力举措,保持前进的步伐坚定不移。从制定科技成果转化28条政策,到建立重大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从启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试运行,到加快推动中试平台高标准建设,成都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及时全面展示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情况,成都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下,编制形成《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2023)》。本次《白皮书》分为四个篇章:概述篇、政策篇、实践篇及案例篇,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探索实践、典型案例等,推广先进经验;围绕区(市)县、在蓉高校、中试平台、科技型企业、技转机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成果转化成效分析评价。
看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成都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形成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
以促进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导向,印发实施《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
针对成都市存在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够高,中试熟化平台数量较少,专业化、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不足等问题,制定出台《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支持政策,着力逐一破解成果转移转化痛点难点。
建立成都市重大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区(市)县、市级部门、高校院所及服务机构,协同解决全市成果转化重大问题。
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四川大学、成都发动机公司等80家高校院所、链主企业等首批加入,培育全市成果专员队伍,开展驻校(院)技术经纪人管理服务。
不难看出,在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使命和责任,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观实践——成果转化服务生态持续优化
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实现从0—1、1—10、10—100的突破与跨越,努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2023年,成都规划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聚集区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启动试运行,导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71家,提供服务近百项,已然成为成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核心区。
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作为嫁接从“实验线”到“生产线”的桥梁,也备受重视。2023年,成都建设市级备案管理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家,实现8个产业生态圈全覆盖。同时,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其中有14家机构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备案名单,占全省比重52%。
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互动。通过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成都陆续推动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环成都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知识经济圈等11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发展,涉及大健康、电子信息、现代交通、数字经济等多个产业和领域。
站位新阶段、开启新实践,成都用实际举措推动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从实验室里走向生产线,为城市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探案例——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政策与实践“双轮驱动”,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科技成果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形成宝贵的“成都经验”。
企业是生产力诸要素的载体,科技型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综合体。例如,成都交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成功转化“城轨列车主动感知技术”“智能调度”“通信信号设备健康管理平台”等系列行业领先的列车控制技术成果,应用于成都13号线、27号线、30号线及资阳线等城市轨交项目,价值超200亿元。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全自研中通量纳米孔测序平台QPursue,标志着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向中高通量进阶。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推进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西南交通大学何晓琼团队的“轨道交通柔性牵引供电系统及其关键技术”,针对性解决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既有问题,将建成全国乃至全球首条城市轨交柔性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及贯通柔性交流牵引供电系统试验线,预计年经济价值达数亿元。成都理工大学汪灵团队的4N8高纯石英砂产品生产技术,涉及7项发明专利;基于该项科技成果建成的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采用国产脉石英矿为原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绿色环保全自动化4N8高纯石英砂生产线。(温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