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省考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在全国排名同比上升1位,名列全国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交出了一份不负嘱托的答卷。”1月19日,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厅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岳东通报四川省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时表示。
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阳,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牵头负责单位)河湖管理保护处处长林建勇,交通运输厅(琼江省级河长联络员单位)航务海事处处长陈春梅,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与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刘飞成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厅宣教政研处处长曹小佳主持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出席嘉宾及主持人
再上新台阶,首次实现“三个百分百”重大突破
现场,李岳东通过两组数据,介绍了四川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从断面优良率提升来看,全省水质实现了“三个100%”的历史性突破。去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100%”达到优良标准,优良率分别较“十四五”初期提升3.9、7.1、0.35个百分点。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II类及以上断面占比由2021年68.5%提升至去年的76.4%;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成都市府河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连续43个月达到III类及以上,去年全年又进一步稳定提升至II类。
从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来看,实现了长江、黄河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水质总体达II类的历史性突破。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嘉陵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涪江、渠江、安宁河、岷江流域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II类及以上。沱江干流水质再次实现新的飞跃,由“十四五”初期的全流域III类提升至总体II类,II类及以上水质国考断面已提升到88.9%,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由单一的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转变,加快形成“四川路径”
李岳东指出,从2022年开始,四川省加快水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转变,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坚持“夯实水污染治理基础”和“补齐水生态保护短板”两手发力,着力提升水环境管理质效,在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切实构建“一体治水”新格局。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河长指挥、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始终坚持以省委书记、省长为总河长的水环境管理指挥体系。2023年,全省25名省领导担任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督导指挥,省市县乡村五级5万余名河湖长认真履责尽责,巡河问河176万余次,推动6万余个问题整改。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部门攥指成拳,共同推动“纵向到底零空隙、横向到边全覆盖”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发挥实效;坚持用法治手段守护水清岸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河一法”治水格局;秉持顶层设计理念,科学谋划“十四五”治水措施。
二是聚焦短板、突破难点,以三水统筹推动系统治理。逐年印发实施水质达标提升攻坚方案,强化枯水期水质保障和汛期污染物削峰,统筹实施“补短板、强园区、整排口、治总磷、灭黑臭”五大专项整治,2023年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等项目390个,完成资金投入436亿元。目前,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177座,完成281个园区问题、30364个排污口、148个“三磷”问题整治,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总体实现长治久清;完成50个试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生态环境用水增至5.8亿方。同时,积极探索流域生态修复新路径,全面开展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流“三水”问题排查,建成河湖生态缓冲带140余公里,监测鱼类196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水生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
三是示范引领、提高质效,以美丽河湖建设促进人水和谐。积极出台《四川省美丽河湖建设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以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为抓手,完成两批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申报,西昌邛海、阿坝花湖、宜宾江之头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入选数量西部领先。成都兴隆湖、巴中恩阳河等9个优秀案例入选省级美丽河湖,第二轮省级美丽河湖评选工作正在评审之中。现场,李岳东还以宜宾江之头为例,介绍了宜宾市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表现出“生态本色”彰显、“经济绿色”彰显、“人文特色”彰显的治理成效,绿水青山正在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变。
四是预警帮扶、财政保障,以能力提升巩固管水治水成效。坚持“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化“测管协同”实效,依托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完善预警机制,对水质下降、超标排放等问题预警1100多次。注重帮扶指导,统筹枯汛期流域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健全一河一院(所)专家帮扶机制,推动科学、精准治污落实到最小单元。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水环境项目包装“清单服务”模式,省、市两级自下而上、由上而下梳理流域突出环境问题,2016—2023年四川省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累计安排资金150余亿元,支持1700余个项目的实施。会同周边省市建立长江、赤水河、黄河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省内21个市(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现场提问的媒体记者
实施“三江两湖一河”,力争三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下一步,四川如何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再提升?
“初步考虑实施‘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现场李岳东表示,“通过三年集中建设,将‘三江两湖一河’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水生态保护修复‘两山’理念实践示范和美丽河湖示范样板,成为彰显川渝特色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标杆。”
整体而言,将突出重点流域,巩固治理成效,加快工作转型和制度建设,着力在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等方面下功夫。
具体讲,就是以锦江美丽河湖打造、琼江水质持续攻坚、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滨湖生态带建设、升钟湖和赤水河生态价值转换为重点,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水文化拓展与生态经济开发,实现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旅游功能、生态产业价值功能深度融合。
会上,李岳东还通报了全省2023年12月大气、水环境质量排名(详见:阿甘凉前三,眉乐德后三!2023年12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出炉甘阿绵前三,自资内后三!2023年12月全省地表水排名公布)、近期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详见:私设暗管、超标排放……生态环境厅通报3起涉水污染典型案例)、2023年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有关情况(详见:2023年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情况如何?通报来了)。20家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厅15个相关处(室)、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列席发布会。(四川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