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与自贡文旅局共推非遗传承与传播实践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4-01-11 14:47:56 编辑:邓书琴 点击:
一根长长的淡黄色细丝垫在膝上,用刮刀压住,均匀抽过,刀口下卷起了细细的刨花。用手指挑起一根细丝,轻轻一吹,细丝便袅袅飘动起来。放在发丝上,除了颜色不同,粗细不相上下,令人难以相信眼前这竟是竹丝。1月4日下午,自贡市贡井区艾叶古镇六房村一座古建筑“天宫堂”内,两名龚扇制作者正坐在窗前凝神静气、动作娴熟地在膝上刮制用于编织龚扇的竹丝,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师生则或围成一圈用相机记录,或目不转睛地欣赏室内陈列的龚扇作品。
这里是自贡龚扇竹编工艺厂,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1月2日至5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师生团队一行57人,在自贡市开展以“非遗‘带盐’炫彩自贡”为主题的广告策划与制作社会实践课程。这是继2023年成都理工大学与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文创实践教学基地后的又一新举措。
师生亲手体验非遗技艺
手工之外感受匠心精神
据自贡市文化与旅游局文创科长邓玉冰介绍,自贡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高大新奇”声名远播的自贡灯会、从宋代沿袭至今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龚扇”和“自贡扎染”。
龚扇,清代时被赐名“宫扇”,因扇面光滑,轻薄透光,又被称为“蝉翼扇”,多次作为外事活动中的珍贵“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据龚扇第五代传承人之一龚倩介绍,龚扇由细如发丝的竹丝精制而成。将精选慈竹皮撕出不同层次,制成0.01~0.015毫米细的竹丝,利用竹丝天然色彩差异和不同编法,织成图案。一面小小的团扇,一个人独立制作,从备料、制丝到编织、绷扇,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看到细腻的花鸟人物图纹随角度变化若隐若现,正看、左看、右看均呈现不同色调,精巧淡雅,如同织锦,参观龚扇制作的学生王嘉楠说:“本来以为龚扇和别的扇子区别不大,了解之后才发现它的工艺非常独特,制作真的很复杂。龚扇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自贡龚扇传承人龚倩为成都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讲解
自贡扎染古称“蜀缬”,其特色是以针代笔,扎缬染色,使用多种染料,多次浸染,呈现出美丽丰富的图案和多种色彩。在位于自流井区一栋楼房的自贡扎染传承基地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师生一起,在自贡扎染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常丽先以及传承人曹东琼的指导下穿针、串线、捆扎、染色,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幅扎染作品。常丽先手把手亲切地指导学生:“别看串线好像简单,其实很考验眼力,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师生陆续带着手套小心翼翼地解开扎着棉布的线:“成功了!”“好像开盲盒啊!”“好漂亮!”

自贡扎染传承人常丽先指导成都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
体验非遗新生命力
年轻力量支持非遗传播与宣传
1月3日下午,在邓玉冰的带领下,师生们戴着安全帽进入了春节大型灯会制作施工现场。这还是首次有大学生进入自贡灯会的施工现场。此前,师生参观了位于彩灯公园的中国彩灯博物馆与胡德芳彩灯工作室,接触了传统彩灯制作工艺。在施工现场,学生们发现现场还运用了各种新型材料进行大型彩灯艺术装置制作。这让他们对这项历史久远的非遗技艺又有了新的认识。

邓玉冰表示,成都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师生团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专业的广告营销知识,将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邓玉冰还提到,大学生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他们参与到创意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中来,更能助力非遗的推广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据了解,此次实践期间,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团队参观了自贡龚扇、自贡灯会、自贡井盐深钻汲制工艺、自贡扎染等国家级非遗相关博物馆、遗址和传习基地,除了亲自体验非遗技艺,还拍摄、记录了大量素材,并在游客中开展了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了解了自贡四大非遗传播现状,以便完成后续广告策划与创意作品制作。蒲娇、韩冰、罗格等同学一致表示,此次考察与实践扭转了她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以前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远,亲身体验过后觉得很有趣,愿意主动了解和推广非遗文化。”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负责人刘砚议认为,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将为自贡的非遗文化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她表示,已与自贡文旅局达成共识,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探索更多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合作模式,共同为推动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体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24年,学校与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已推进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成渝双城非遗主题展等系列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将持续助力非遗传承传播融入课程体系。(徐春娟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