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专门关注“中试”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提出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以中试平台为创新资源集聚枢纽,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加快建设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急需紧缺中试平台,重点推进建设蜂鸟智能智造、文澜智谷等中试平台。
中试,是加快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是实验室与大市场的连接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如何利用好“中试”这个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成都已然快马加鞭“跑”起来,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中试“一站式”助力转化
成果半年就从“书架”到“货架”
“五一”假期,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全球来蓉游客的热门打卡地。5月份逛世园会,游客最怕的就是蚊虫。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款藏在世园会各个角落的“成都造”科技产品成功打消了“后顾之忧”。“猎蚊者呼吸式捕蚊机首创呼吸式灭蚊技术,通过采用一款新型材料,模仿人体呼吸,捕获自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引蚊子到捕蚊口,通过空气对流装置将蚊子吸引到集蚊盒内风干而亡。”绿碳未来(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文明介绍道。
时间回到2022年,在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内,四川大学唐成康博士团队正在对捕蚊机的工程样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和修改。“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四川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种新材料,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最初是应用在蔬菜大棚中。我们在与该团队交流后,根据材料特性创新提出在灭蚊场景下应用,最终,经过产品原理样机设计开发、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半年时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利用自然空气实现诱捕并杀灭蚊虫的智能终端设备。”蜂鸟智造董事长田勇道出了这项成果成功转化背后的故事。
得益于蜂鸟智造提供的中试熟化“一站式”服务,唐成康博士的科研成果不仅实现场景创新应用,还在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在中试平台的助力下,2022年7月,呼吸式捕蚊机成功应用到成都活水公园;2023年,在成都大运会上“大显身手”。数据显示,该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后,经过多次迭代,累计销售近2000台,产生营收500万元,意向订单约2万台。
呼吸式捕蚊机的成功落地转化应用,只是蜂鸟智造中试平台200多个产业化项目的缩影。“我们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项目提供原理样机概念验证、产品结构设计及供应链优化等服务;与四川省建科院合作,从应用场景逆向研发硬件产品,助力打造智慧工地……”在蜂鸟智造中试基地的展厅里,田勇指着一个个从这里完成中试熟化的创新产品如数家珍。
实现产业生态圈全覆盖
成都已建成备案中试平台30家
今年,成都市再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意味着加快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把打通成果转化堵点、难点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推进任务之一。
3月,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作为四川省首批人工智能领域中试研发平台被正式授牌;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为400多个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助力20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产品化;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已完成10余项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企业6家、院士公司2家、海外专家公司1家、规上企业5家……在成都,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正在“因材施教”,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成都建成备案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共40家,其中中试平台30家、概念验证中心10家,分布在13个区(市)县,覆盖全部8个产业生态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助推产业建圈强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建平台、促转化逐渐成为成都破题科技、产业“两张皮”的关键“密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成都将深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中试能力全覆盖,从完善平台布局、提升中试能力、优化中试生态等方面入手,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4月1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对外发布公告,拟于2024年对29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申报项目进行备案,并对其中27个项目给予立项补助。项目覆盖了10余条重点产业链,其中主要集中在创新药(含中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等重点产业链。
(成都日报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