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传承红色基因 用活红色资源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8-26 12:11:48 编辑:杨海蓝 点击:
九十一年前,红军从四川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也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训词。从此,通江这片土地上便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红色印记。
通江是红军入川第一城,也是川陕苏区首府。近年来,通江县立足革命老区红色本底,将“建设川陕苏区精神传承高地”作为全县“一县三地”的目标定位之一,不断加大对红色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奋力谱写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绚丽篇章。
青山埋忠骨
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
在红色资源拥有方面,通江可谓“一砖一瓦皆是史”。
5月8日,通江县文物保护中心“红色标语”调查组根据该县麻石镇居民提供的线索,在该镇土顶子村发现两幅红军石刻标语。经初步勘探,确定为1933年上半年红四方面军红十一师政治部錾刻。
这是打开历史尘封、重现的又一处石刻标语。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这一历史时期,为了宣传政策、组织群众、发展生产、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毛浴古镇、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谈到县内的红色文物和遗迹,每个通江儿女都如数家珍。
据相关统计,通江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19处890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0处251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67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源大县。
巍巍青山埋忠骨,在红色资源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独一无二。
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为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却未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

2017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年,《四川省红色旅游“饮水思源”行动方案》将陵园纳入国家级5A级景区创建。经过景区整体提升工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是全国最大、最早的红军烈士陵园。
旅游促振兴
后发赶超路子越走越宽
红色精神让脑袋富了,红色资源也要让口袋鼓起来。
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革命老区群众走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是通江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关心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通江县不断在红色旅游硬件上下功夫,不断擦亮“红色、洞天、康养、山水、人文”五张金字招牌。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镇广高速通江至王坪段和巴万高速顺利通车,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实现整体提升,系统性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色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入选“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并在四川全省展演,通江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盛赞为“露天革命博物馆”和“红色基因库”,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五一”假日,通江县共接待游客8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4亿元,红色旅游景区可谓功不可没。
在节日期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推出红领巾讲川陕、“红军石刻标语展”,王坪景区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军精神”红色研学游和“追寻红色记忆、漫步江山足迹”等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慕名前往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红色元素随处可见,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耳濡目染,这成为游客在通江的最大印象。
为了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突出“红色”主题,通江从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着手,全面摸清“红色家底”,并高标准编制完成《通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川陕苏区王坪旅游区总体规划》等12个重点规划,为全县红色旅游发展勾画出清晰的蓝图。
针对县内“红色、绿色、古色”等资源分布实际,通江坚持功能分区,错位式、差异化发展。着眼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全力推进秀美山水红军城建设。以创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对毛浴古镇、两河口镇等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
景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革命老区通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以王坪村为例,当地群众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起了农家乐,兴办了乡村酒店。游客走进王坪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就能吃上地道的农家饭菜。目前,当地逐步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通江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3万余人吃上旅游饭,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江不断擦亮红色名片,一幅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老区味、生态韵、通江范”,闻者向往、游者留恋、居者愉悦的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王昱霖 通江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