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它既是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传下来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更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四川,更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截至2023年4月11日,四川省已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132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62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此背景下,由四川省文联出品,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创作,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策划推出了《四川非遗100》系列短视频创作工程,选取四川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精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个非遗传承人与其所传承的技艺之间的感人故事。截止2023年6月,《四川非遗100》已制作完成三季共30集短视频作品,既包含蜀绣、郫县豆瓣等广为人知的非遗“明星”,更有罗江制笔工艺、广元白花石雕刻等“新秀”。这些题材的选择可以看出创作者独具的匠心。
《四川非遗100》第一季有介绍藏羌织绣工艺的《藏羌毓秀》,介绍瓷胎竹编工艺的《知竹长乐》,介绍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的《古街伞匠》,介绍荥经砂器制作烧制工艺的《淬火铸砂》,介绍自贡龚扇制作工艺的《百年龚扇》,介绍自贡扎染制作工艺的《湛蓝于心》,介绍成都漆艺制作工艺的《何以为漆》,介绍传统金银工艺品银花丝制作工艺的《银丝入画》,介绍新都清流板鸭制作工艺的《清流知味》,介绍绵竹年画手工彩绘工艺的《年的纹路》。
第二季有介绍夹江传统造纸工艺的《纸薄情深》,介绍阆中打结丝毯织造技艺的《心有千千结》,介绍沐川草龙制作技艺的《百龙草为先》,介绍炳林毛笔制作工艺的《纤毫见真功》,介绍安岳石刻技艺的《佛像即是众生相》,介绍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彝山彝裳》,介绍觉囊唐卡制作技艺的《一笔绘千年》,介绍隆昌夏布制作工艺的《千年不烂软黄金》,介绍阆中皮影制作工艺的《皮影人生》,介绍广元白花石刻技艺的《妙手拈花》。
第三季有介绍蜀绣刺绣技艺的《绣里乾坤》,介绍郫县豆瓣制作工艺的《酱艺匠心》,介绍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的《一株火草一生情》,介绍眉山东坡泡菜制作工艺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介绍宜宾江安竹簧竹刻技艺的《刀刻诗画人间》,介绍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雕刻永恒》,介绍白玉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炼心·铸史》,介绍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茶润本心》,介绍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髹古饰今》,介绍遂宁泥彩塑制作技艺的《泥塑人间万象》。
这些短视频作品,以高品质的故事、专业化的影像、稀缺性的内容高频次亮相,表达了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在精益求精中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为四川非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忆。
生活无处不“非遗”,让非遗重新融入生活日常。这是《四川非遗100》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之处。《四川非遗100》不仅在四川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文旅频道、经济频道、国际频道等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在中国新闻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四川省非遗中心官方网站等网站展播,在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也有良好表现。观众纷纷留言:“每个传承人都了不起”、“精致富有美感,太赞了”。
移动端方面,四川省视协安排《四川非遗100》在成都12条地铁线路的站厅、站台、车厢等地铁场景电视屏端全方位上线,每天轮播16次,每日流量覆盖550万—700万人次。通过随机采访各线路地铁乘客,《四川非遗100》收获了满满好评。不少乘客表示,通过短视频介绍四川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方式非常好。现在大家都习惯低头看手机,但这种优质的内容在手机上投放得还是太少了,很难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希望今后加大短视频精品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投放力度,让大家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看到更多的艺术精品,提高普通观众的审美水准,让真正的文艺精品走进普通观众的生活。
目前,《四川非遗100》的创作仍在持续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展现四川非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之魂,我们有理由期待,非遗将在时代热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