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北京理工大学一年后,10余个科研项目在蓉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去年7月,成都牵手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北京理工大学签署共建创新装备研究院合作协议,市校合作“朋友圈”再扩大,落“子”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川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发展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目前,依托北京理工大学3个院士团队,研究院已搭建了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3个创新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并引聚近10个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日前,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举行,对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系统部署,传出了成都向创新要发展质量的信号,这也给予了研究院更强的发展信心。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表示:“我们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与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精度达0.1mm!
7*24小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一些细微的地表形变可能预示着巨大的自然灾害。研究院边坡形变监测雷达团队即致力用科技手段提高对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效率。
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干涉测量实验室产品总监邓红
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干涉测量实验室产品总监邓红介绍,团队研发的新型边坡形变监测雷达采用了国际领先的MIMO-SAR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不仅看得远、还看得细——在最远4km内,可对监测区域内的各类边坡表面微小变化进行非接触式、精细化监测,监测精度能够达到0.1mm,相当于2根头发丝的直径!
不止于此。相较于传统产品,该产品还具有扫描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便携性更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等优势,整机只有15kg!具备非接触式、面监测、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等优势,能够实现车载或单人背负式运输,这在地质灾害、露天矿山边坡、水利大坝等领域的日常监测和应急抢险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这相当于不间断地给边坡做CT扫描,可以实时监测形变动态,同时,通过智能算法,我们设置了形变量阈值,当超过一定形变量后,系统可发出预警提示。”邓红说道。
据了解,边坡形变监测雷达团队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创新团队,技术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历经多代产品研发和迭代,最终形成成熟产品,在去年的“6·1芦山地震”、马尔康地震中已得到应用,并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
“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努力推动成果转化的原因。”邓红表示,西南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在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领域的装备需求和市场空间非常大,而成都在相关产品配套、供货、合作企业等方面资源丰富,为边坡雷达产品的转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扎根成都,我们也希望借助成都创新资源优势,为推动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自动化、智能化贡献力量。”
全天时、全天候、全感知
道路交通管控有了“火眼金睛”
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交通发展前景带来颇具想象力的空间。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研究院的智能网联创新团队,利用毫米波雷达的自身特点,成功研发了雷视感知一体机以及边缘计算设备,正致力推动相关产品在交通管控和车路协同领域的落地应用。
“毫米波雷达相当于物联网时代的‘耳朵’和‘眼睛’,除了在大家熟知的自动驾驶领域大有可为外,也可以用于日常交通管控——它可以提供道路交通多目标的位置、速度、统计、事件等多种信息,助力交通通行效率提升、加强城市交通大数据管理。”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智能网联实验室主任刘维维强调,更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单视觉检测手段易受天气影响的缺点,毫米波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其感知性能不受雨、雪、雾、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能够满足交通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要求,可谓“火眼金睛”。
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智能网联实验室主任刘维维
他表示,其团队正把更高频段的毫米波雷达技术应用在道路交通上,“目前,我们已实现79-81GHz的毫米波雷达的产品化应用,正规划94GHz的毫米波雷达相关研发。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无线电规划要求,另一方面更高的毫米波工作频段,也意味着更高的交通目标定位和测速精度,我们的产品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前期3年多的技术攻关,智能路侧边缘计算设备团队已完成从0到1的产品研发及小批量应用,接下来,将全力推动产品从1到N的市场推广。“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应用在成都西博城部分道路以及河北部分高速公路。”在刘维维看来,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也将为团队后续技术迭代升级指明新方向,“产业化应用能够为我们反馈许多前期技术研发中心无法预料到的问题,而这可能代表着新的市场机遇。”
智能网联
“成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广阔,不仅拥有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还拥有齐全的产业链和良好的配套,为我们做技术研究及产业转化提供了创新‘沃土’。”谈及未来发展,刘维维充满信心,并表示:“将以成都为起点,推动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将进一步加快相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个项目团队成果加快转化落地的背后,正是研究院一年来快速发展的缩影。院士领衔、团队落地……研究院已搭建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三个创新平台,聚集了10余个科研项目,实现多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
“围绕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三个主要技术领域,我们有近10个创新团队。”封钦柱强调,这些“精挑细选”的技术方向都与成都、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让优势学科与本地需求有机契合,并为之服务,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示范,可以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只有需求与技术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市校合作走向深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
比如,在毫米波领域,研究院聚焦毫米波芯片研发细分方向,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数字康养领域开展合作,共建数字健康实验室,可以通过非接触方式精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行为体态等信息;再比如,在空天遥感领域,针对四川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研究院大力推动无人机应急救灾、无人机智能载荷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与此同时,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四川开展政产学研用的总平台,研究院正实现多点布局与发力——除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也是重要的内容。按照计划,今年9月研究院建设的北京理工大学四川研究生培养基地将迎来第一批学生。
“成都是一座开放包容、有创新活力的城市,身处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成都科学城,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成都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越来越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创新的氛围和产业环境有了,高层次人才来蓉意愿都很强,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封钦柱说道。(选送单位: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