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潭区:探索“馆+”模式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3-24 09:03:32 编辑:刘军 点击:
3月18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泸州市龙马潭区“这有光”24小时城市书房的玻璃窗,市民们就已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享受这弥漫着书香的惬意时光。
“这里离我们学校很近,环境也很安静,早上过来学习晚上回去正合适。”正在备考研究生的西南医科大学学生李宇鑫说。
“城市书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家门口有这样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确实很棒,我和女儿都很喜欢来这里看书。”泸州市民王琴高兴地说。
大学生在“这有光”24小时城市书房看书、学习。(杨尚威 摄)
在龙马潭,市民可以在24小时城市书房感受“不打烊的”阅读之美、读书之乐;在“家门口的文化馆”就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各类免费开放的陈列馆中进行“第二课堂”深入了解泸州历史人文,触摸城市脉络,厚植爱国情怀。
近年来,龙马潭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探索创新“馆+”模式,依托图书馆、文化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馆+企” 共建“烟火气”文化生活栖息地
通过政府搭台,龙马潭区文旅局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馆企合作共建新模式,通过共建分馆、共建服务点、共建品牌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阵地不多难题,推动企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
为提高阅读服务,龙马潭区文旅局采用“标准+订制”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分馆,依托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同28度泉酒店合作,建成泸州市首个“图书馆+酒店”式城市阅读空间——28度泉酒店图书馆分馆;同泸州云龙机场合作,建成全国首个进入候机大厅的“图书馆+机场”公益性24小时城市书房;同“这有光”文旅街区合作,建成“这有光”24小时城市书房;同泸州桐心院子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桐心院子“林间书屋”。自2020年起,通过图书馆统一采购、培训、指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在28度、机场、这有光3个24小时城市书房举办各类活动547场次,接待群众10.1万余人次,得到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龙马潭区龙桥子社区阅读空间(江炳 摄)
为更好服务群众,龙马潭区文旅局探索推广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会同美琪教育、工会物管协会等企业、组织,依靠各家优势互补,共建服务点。推动会员共享,消费互通,带动单一生态链演变至完整的消费生态圈。累计建成阅读空间书房4个,流动图书服务点27个,以流动图书馆、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2020年以来,举办读书志愿活动400场次,借出图书1.4万册次,服务读者23.1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做出成绩,做出特色,就要树立活动品牌。”龙马潭区文旅局工作员介绍,龙马潭区图书馆、文化馆、文管所联合中国邮政等企业打造“书香龙马·全民阅读”系列阅读品牌,在交通便利、位置和人口集中场地举办展览购书、集中阅读、学习赠书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消费活动,同步盘活邻边吃、喝、玩、乐链条式商贸产业发展,让企业增收、群众享惠。2020年以来,开展阅读展览16次,售卖、赠送书籍5万余册,为企业增收56万元,受益群众10万人。
“馆+社” 共享“家门口”文化活动服务圈
将图书馆、文化馆资源和基层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围绕建好平台、用好阵地、练好队伍、做好服务、谋好发展,构建社区“家门口”文化活动圈,对服务功能、队伍建设、阵地资源进行共享,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深度不够难题。
关于服务功能共享,龙马潭区文旅局整合鱼塘街道望山坪社区、英伦城邦小区资源,综合考虑群众、学生等群体需求,打造鱼塘24小时城市书房,服务辐射周边1个中小学校、6个住宅小区近5万人,依托城市书房桥梁纽带作用,弥补社区群众精神生活及中小学生阅读空间短板。书房内设亲子微家、演艺之家、图书赠区、诚信小铺等8个综合文化功能区,能同时满足150人的文艺活动需求。自开馆以来,开展读、写、听、画、说系列活动92场次,接待读者3.1万人次,成为了社区群众业余时间的“阳光充电站”。
龙马潭区文旅局整合街镇、村(社区)、企业力量,对队伍建设进行共享,组建艺术人才库,建成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12 支,建立文艺队伍共享机制,实现人才队伍区域共享。通过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公益演出等方式,提升队伍知名度和文艺品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20年以来,参与比赛8次,送文化下乡43场,“三送三进”52次,社区、学校、军营、企业文化上门服务受益人群达10万人次。
为打通社区公共服务“最后一面墙”,延伸公共服务资源至住宅小区,龙马潭区文旅局对阵地资源进行共享。联动安宁街道齐家社区,在宇华豪庭小区打造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等4个文化服务中心,与友邻中心教育企业、医疗企业互补互助,分类提供图书3000余册,合力打造契合不同功能人群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教科文卫体生活圈,满足群众就近参与文娱生活、享受公共文化权益的需求。
“馆+校” 共育“校园里”文化教育新希望
整合文教资源,推动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与学校融合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共建图书分馆育智。以图书进校园为契机,联动玉带河小学,选取综合活动中心建立首个少儿图书分馆,涵盖文学、历史等36种类别图书,存量2800册,为师生提供多种阅读选择,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引导少年儿童常读书、善读书、乐读书,推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根据阅读需求,对文化、军事、历史等8种类别200册图书进行更新。结合兴趣爱好,分类设立兴趣班,每季度开展集中阅读活动1场以上。
共创爱国基地育心。充分利用蒋兆和、税西恒等名人资源传播力,加快洞窝水电博物馆建设,打造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举办“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讲解名人事迹、传承名人故事、现场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春节期间,蒋兆和故居陈列馆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朱茂晴 摄)
共辟第二课堂育德。依托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阵地优势,与兆和学校签订“德育基地”创建协议,联合兆和学校设立“第二课堂”,同步推动与其他中小学校搭建“德育共建”平台,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加速推动文化和教育横向与纵向的融合发展。2020年以来,开展“德育共建”活动180余次,为学生团体专项宣讲280余场,受益学生9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韩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