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致远 | 共享中心附属学校:以“教学评一致性”重构教育新生态
锚定变革方向
教学评一致性从理念到行动
“课程质量的核心密码,藏在教学评的动态平衡中”。在新课标背景下,共享中心附属学校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支点,撬动教育质量的深层变革。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教-学-评”目标的精准对齐,更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目标—证据—改进”的闭环设计。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评能力,可破解传统课堂中目标虚化、评价滞后、学教割裂的痛点,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作为天府新区共享教育创新样本,学校将依托“共享+”课程体系(基础-拓展-融合三阶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实现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与校本特色课程的深度整合。
深耕实践沃土
教学评一致性的三重行动路径
01专家引领
构建“三位一体”教研新生态
2024年11月,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签订战略协议,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试点校”。教师尝试运用“逆向设计”理论框架,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逆向重构课堂逻辑。北京市西城区教科院研究员杨美俊老师以《立德树人重启迪,创造空间育全人--新课标下学校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为题开展专题讲座,全校教师围绕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动因、策略及实施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重塑课堂教学改革新范式。
02书香赋能
共读共生中的认知迭代
学校启动“教学评一体化”专题阅读计划,全体教师共读《布鲁姆教育教育目标分类学》、《明明白白上好课:教学评一致性》、《巧用AI高效教学》等经典著作。通过“领读人分享—学科组思辨—读书札记漂流”三阶模式,将理论内化为实践策略。
03课堂革命
从单元设计到课堂落地的全景探索
学校全学科开展“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实践研究。
学科素养锚定:语文组立足寓言单元,解构“语言内化”、“批判性思维”素养维度,通过“原文深读&创编展演”双轨任务,将语言训练、辩证思维融入表演与互评,实现“言意共生”的深度学习。
游戏化情境设计:数学组以哪吒分享填数游戏为导入,将数独游戏与数学教学完美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中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实施创新:英语组通过“绘本+教材”双轨模式,将“角色扮演”、“故事创编”嵌入评价任务,实现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双线并进。
沉浸式学习体验:音乐组通过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学唱、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同时针对节奏把握、舞蹈动作、演唱音准等关键环节即时评价、分层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让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促进、紧密融合,助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探究式课堂生成:体育组通过各种探究和尝试,将“动作口诀技巧”、“动作还原度”融入课堂评价任务,实现自由探究、练习、总结贯穿式学习。
单元目标解码:科学组以“我们自己”单元为例,分解“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维目标,设计四个关卡活动嵌入评价任务。
嵌入活动式评价:美术组通过“传统+生活”双轨模式,将“纹样提取”、“剪纸挑战”嵌入评价任务,实现文化理解与艺术表达的双线并进。
专家问诊课堂:杨美俊老师深入课堂,针对“目标与评价任务匹配度”、“学生证据观察和收集”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教—学—评”动态校准。
迈向未来图景
教学评一致性的进阶规划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素养生长的证据场,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构建“三维推进”体系。
纵向贯通:与华东师大等专业院校共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基地”,开发校本化教学评资源库;
横向联动:成立跨学科“教学评研究共同体”,探索大单元、跨学科项目的评价设计;
生态重构:依托共享中心资源,引入AI赋能的教学评工具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评闭环优化。
学术展望
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共享教育”与“教学评一致性”的融合创新——通过“1+N师资网络”(学科教师+专项导师)协同设计评价任务,让非遗传承人、科创专家等共享教师深度参与素养评价,打造“学科奠基+特长赋能”的立体评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