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暖心就业促发展 民族团结共繁荣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1-04 10:13:16 编辑:易琼华 点击:

招聘会现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石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多渠道促就业、保民生、聚人才,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互嵌、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今年48岁的潘强,是石棉县集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巡检员,也是来自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爱国村的一名藏族村民。只有高中文凭的他在30岁那年眼睛意外受伤,被确定为四级残疾,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全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9·5”泸定地震发生后,他因担心家中的老人和妻子,从外地赶回家中,决定在家乡找一份工作。但身为残疾人,想找一份稳定工作的难度颇大,正在他为求职犯愁之时,乡上一场由政府组织的企业招聘会给他带来了希望。“当时政府和乡上组织企业到我们村上广场去招聘,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去看了一下,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适合我的岗位,现在就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在外面漂泊了!终于踏实了。”说到新工作,潘强难掩激动的心情。”
入职近一年的潘强,日常从事巡察监督安全、环保、质量等工作。对他而言,这份工作不仅稳定、轻松,更让他能够安心留在家中陪伴家人。据了解,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以来,石棉县就业部门联合县工业园区,以受灾群众过渡帮扶为契机,收集10余家园区企业共计158个就业岗位,通过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岗位推荐等方式,深入新民乡、王岗坪乡等受灾乡镇开展宣传,积极帮扶受灾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落实就业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全面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潘强正在工作
据石棉县集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杜杨林介绍,他们在招聘的时候采取了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提供书面的资料给园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会提供给县融媒体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县上的宣传,第二种形式就是县上组织大型招聘会时前去参加,进行现场招聘。
与潘强不同,在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的宋建兵则是通过线上招聘进入公司。今年39岁的宋建兵,是石棉县美罗镇方元村居民,曾在凉山州工作了5年的他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人在异乡,即使事业干得再好,总归还是期盼着团圆,因此在外打拼的宋建兵一直默默的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情况,直到2021年一则网上招聘信息给了他回到石棉工作的契机。“我是通过石棉融媒发布在网上的信息,了解到这份工作的,对我来说能够回到家乡工作,挣钱的同时照顾家人,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宋建兵欣慰的说。

王岗坪就业培训
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就业,石棉县创新开展“就业+互联网”服务。定期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推行招工用工“云平台”2.0版本,通过石棉融媒APP动态发布招工用工信息,搭建好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用工桥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群众就业方向,解决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少数民族同胞权益,鼓励企业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促进群众就业,除了拓宽招聘渠道,提升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同样至关重要。今年33岁的张霞,是石棉县回隆镇竹马村的彝族居民。在进入集能公司之前,她在一家药店打零工,每个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对于离异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张霞来说,这份薪水有些捉襟见肘,生活压力很大。2019年,她通过石棉县就业部门开展的相关培训和企业专业培训,考取专业上岗证,成为了集能公司的专业“吸料工”,现在每月收入已经能达到8000元,切实缓解了困难的家庭情况。

工匠培训
在石棉县,针对各族同胞的技能培训,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有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石棉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的技能培训;还有紧跟互联网新兴宣传销售模式,结合黄果柑、黄桃、枇杷等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开展的新业态培训;以“石棉烧烤”“棉城烤匠”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为契机开展的劳务品牌培训。不少企业都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发掘到了一些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籍技术类员工,以集能公司为例,现阶段公司员工共209人,其中藏、彝、壮、侗、苗等各少数民族职工占185人。
目前,在四川石棉工业园区企业的6200余职工中,彝族约2800余人,占45%;藏族约900余人,占15%;其他少数民族约100余人,占2%。近年来,石棉县在多渠道促进帮扶群众就业的同时,深入贯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主线,充分发挥大贡嘎环线核心节点和藏彝民族走廊地理优势,深化与汉源县,甘孜州泸定县、九龙县,凉山州冕宁县、甘洛县区域合作,构建“环贡嘎山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促进六县区域间就业创业、农民工保障、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政策、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区域内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交流合作,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协调,探索建立工伤认定合作机制和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助力石棉打造民族地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好标杆”。(石棉县融媒体中心 杨尧 李康)